“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黄佶评论学术论文

“白酒”和“螺蛳”可以音译,但是“龙”不能?

  中国的外语学界蛮有趣的,总是和龙过不去,对不同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厚此薄彼,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宣传”应该改译,“福娃”可以音译,但是“龙”不能改译,不能音译(点击详见:翻译学界为什么“厚此薄龙”?)。今天我又发现了几例:“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白酒”、“粽子”和“螺蛳”都可以音译,但是“龙”不能音译。下面是两篇论文的摘选,黄佶的评论穿插在中间。

对外传播英译活动中的话语权认知
李艳飞,熊欣(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池学院学报,2018年第一期

  ……。

一、译语异化

  译语异化,就是要在译文的话语体系构建中,主动保留中国的文化元素和某些特有的语言特色。……。如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这些词汇历经千年,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是没有办法找到对应词汇的,即使做了翻译,也只能实现其中某一价值点的传播,无法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此时,为确保其文化内涵的真实而不受损地得以移植或传递,不妨采取不译之译的音译形式“Yin”“Yang”“Jin, Mu, Shui, Huo, Tu”。当然,此种纯传音不传意的音译形式的译语异化,必然会导致译语受众的理解困惑,如此,必要的释义则不能省略。这样既保留了原语文化的不受损,同时也使得译语语言形式得以异化,进而激发起受众探索原语文化的兴趣。

  【黄佶评论:“音译 + 注释”的确是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一个合适的方法。但是,是不是需要激进到连“金木水火土”都要音译的程度,可以再思考一下。】

  ……。

  原语中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译语话语形式中的主动保留是获取对外传播翻译活动中国际话语权的根基,古老璀璨的中华文明为译语话语权的获得与通行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黄佶评论:这段话说得很好,读者读到作者在下面反对改译龙为 loong 时,可以回头来读一下。】

二、自主定名

  自主定名就是在译语话语形式的选择上和观点及主张传播时,根据传播的预期目标和译语受众接受心理的考量进行主动选择和定义的自主定名权。……。

  在中国汽车品牌的对外宣传中,也需重视译名的自主定名,充分汲取外国成功的汽车品牌在的语国的译名经验。例如,德国的高端品牌宝马汽车和奔驰汽车的商标名称分别为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BMW) 和 Mercedes-Benz,按字面意思应该忠实地译做“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和“梅赛德斯-本茨”而非当今的“宝马”和“奔驰”。…………。最后市场证明了,响亮的“宝马”和“奔驰”谐音译名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接受心理,同时也兼顾了原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和产品的文化本质,为其中国市场占有率推波助澜。……。我们不难想象,假如 Mercedes Bens 被音译为“笨死”,其结局会如何?所以,译名语言表现形式的主动选择和文化内涵的主动定义或重新解读,对产品的对外传播举足轻重。

  【黄佶评论:“笨死”这个例子很好。如果为它加一个定语,改为“德国笨死”,并且介绍一下:“德国笨死是世界名车,技术先进,历史悠久”,中国消费者是不是就会踊跃购买了?作者下面反对改译龙的逻辑就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对照一下。】

三、译语话语

  ……。

四、译语受众接受

  受众接受主要考虑受众对传播中译语使用的接受程度。由于中西方两种语言根植的土壤完全不同,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风俗等导致在某种情况下对同一事物的理解、看法也不同。原语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话语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理念,在译语语言及文化语境中仍需再次集约,切忌“想当然”。……。

  ……。另外,关于中国“龙”的英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以来学界对此争执不休,从中国“龙”和西方“dragon”所共有的能飞、会喷火的生物属性来看,西方汉学家很早以来,都将 dragon 直接对译为中国的“龙”,因为两者的内在文化蕴意相去甚远,所以很多学者力主重译中国“龙”,提出本土化音译为 Long、Lung 和 loong 等,反对将“龙”译为 dragon。但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入和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方社会(和?)学界对于 dragon 一词的解读和释义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受众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以维基网站中对 dragon 一词的词条更新释义情况来看,西方受众对于 Chinese dragon 已然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和认知,并开始逐步接纳中国“龙”,这在《韦氏新国际大词典(第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和《牛津百科英语大词典》(The Oxford Encyclopedic English Dictionary)中关于“dragon”的词条变迁及释义情况就可见一般。所以就译语受众接受来看,直译中国“龙”为 dragon 并不会再如百十年前一样,引起译语受众的偏见和误解,这也符合当今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

  【黄佶评论:龙和杜拉根兽(dragon)固然都能够飞行,但是龙不需要翅膀,不遵守牛顿定律,是神物,而杜拉根兽需要巨大的翅膀,严格遵守空气动力学,是俗物。“西方汉学家很早以来,都将 dragon 直接对译为中国的‘龙’”,是的,但是一百多年来也不乏外国人指出龙和杜拉根兽是两回事,不仅外形不同,而且内涵也截然不同,认为不应该译龙为 dragon。作者既然知道龙和杜拉根兽“两者的内在文化蕴意相去甚远”,为什么还要反对为两者各取一名呢?难道加一个定语“Chinese”,外国人就能区别两者“相去甚远”的“内在文化内蕴”了?“德国笨死”不还是“笨死”吗?难道中国人看见“德国笨死”就不会产生负面联想了?dragon 是恶魔,难道 Chinese dragon 就不是恶魔了?辞书只是对词汇使用现状的记录,但是不等于这一使用方法是正确的。】

  所以,对于某些文化词的对外翻译,充分考虑译语受众的可接受程度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必然会误导译语受众,产生理解和接受的心理障碍,导致传播效率的低下。

  【黄佶评论:既然“金木水火土”音译后可以通过“必要的释义”让外国人理解和接受,为什么音译“龙”之后,不能也通过“必要的释义”让外国人理解和接受呢?译龙为 loong 不也能“既保留了原语文化的不受损,同时也使得译语语言形式得以异化,进而激发起受众探索原语文化的兴趣”吗?】

五、译语话语体系重构

  ……。构建译语话语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足够的国际话语份额,这就需要译者能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充分利用有效的译语话语资源,增强我国译语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再如“白酒”译成“liquor”“alcohol”“Chinese brandy”等都不如音译“baijiu”来得直接、酣畅淋漓。因为白酒的选材、酿制方法、烈性都与西方酒水完全不同,没有哪一种酒与其完全对应。当然更不能翻译成“wine”,因为“wine”专指葡萄酿制的酒。随着我们文化走向世界,确实需要对这种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翻译做一些适当的改变,重构我们的国际话语体系。

  【黄佶评论:既然“Chinese brandy 不如音译 baijiu 来得直接、酣畅淋漓”,那么 Chinese dragon 不也是不如 Loong 来得“直接、酣畅淋漓”吗?白酒和洋酒“完全不同”,龙和杜拉根兽不也是完全不同吗?】

  ……。

六、结语

  ……。

  作者简介:李艳飞(1982- ),女,辽宁抚顺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文化与翻译。

  【黄佶评论:一篇论文,内部的逻辑要自恰,不能自相矛盾,不能在讨论奔驰和白酒时使用一套逻辑,在讨论龙时又使用另外一套逻辑。如果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怎么办?】

----------------------------------

文化传播背景下译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黄玲,张树德(广西科技大学)
海外英语,2022年第十一期(2022年6月上)

  ……。

1,中国故事的重要内涵

  ……。

2,翻译策略的概念

2.1 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就是指为了使译语受众更容易理解原文思想和信息,因此在翻译时采取译语受众习以为常的方式来传递源语信息。即译者要向译语受众(即读者)靠拢,要向(像?)本国作者那样与读者交流,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源语文本的魅力与精彩。异化就是向外来文化迁移,迁就外来文化,吸收异域文本信息,用异域表达方式传达源语内容。即译者要向译语受众(即读者)靠拢,要用源语展现原文的思想文化,从而保留异域民族的语言特色,为译文读者传递异域文化的魅力。

  ……。

2.2 翻译策略的运用

2.2.1 关于塑造国家形象的故事

  一个国家的形象在其发展中十分重要,代表着其整体实力,且包含着民族精神这个核心要素,因此每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都十分重视其国家形象。译者作为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在翻译关乎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故事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尽最大努力,贴切地把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传达出去。

  例如:“龙”这一词条,在翻译界也是争议不断。一部分译者认为,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的翻译技巧,将其翻译成 Long、Lung 和 loong 等。但是这样的翻译真的能准确传达出这个词的中国特色吗?西方的受众能理解这个词条表示的具体意义吗?“龙”,象形。甲骨文,像龙形。本义,指的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承尉等并衣冠之龟龙,人物之标准”(唐. 李白,《化城寺大钟铭序》)。中国流传着众多对龙的灵异与奇妙的赞誉,让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在我们的认知中,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源头上是一致的【4】,……

  【黄佶评论:参考文献 4 就是本文评论的第一篇论文,其中并没有讨论龙和杜拉根兽的源头问题。】

  ……,都是神奇的生灵,有着吞云吐雨,喷火翱翔的特征。但本质上两种生灵还是有不一样的特点,为了区分,可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成“Chinese Dragon”。并且近些年来西方的受众逐渐接受了中国的“龙”,因此带着中国特色的“Chinese Dragon”,能达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那就是可取的。

  【黄佶评论:中国大众早就接受了欧洲的 beer(啤酒),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它译为“欧洲黄酒”?中国人也早就接受了 coffee(咖啡),那么能不能把它译为“西洋苦茶”?是不是只有加了“欧洲”和“西洋”两个词,才能“达到传播欧洲文化、讲好西洋故事的目的”?于是“欧洲黄酒”和“西洋苦茶”这两个译法就是“可取”的?】

  ……。

2.2.2 关于争取中国地位的故事

  ……。

2.2.3 关于中国促进世界发展的故事

  ……。

2.2.4 中国自信传播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发展链条从未中断,历史传承已逾千年,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风霜雪雨与风云变幻,这一种发展过程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未经历过的。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里,但在文化传播背景下,如何向译语受众准确表达出这一特色食物,着实难倒了一些译者。上网浏览时,发现了多个版本,但是最受推崇的两种分别是 zongzi 和 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第二种翻译却没有第一种翻译地道而直接。第一种翻译中直接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的翻译技巧,翻译成 zongzi 能更好保留源语信息,把中国的特色文化食物的概念传递给译语受众,留给受众一些想象空间和探知原意的渴望,形成中华文化独特的感召力。

  【黄佶评论:“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根本就不是名称翻译,而只是一种描述,就好像把馒头称为“传统中国面食”一样。中国外语学界至今没有理解“概念名称”和“概念描述”之间的差别,把啰里啰嗦的一长串描述视为名称翻译。我们应该庆幸外国人没有把 bikini 汉译成“用绳子连在一起的三小块遮羞布”。】

  【黄佶评论:“第一种翻译中直接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的翻译技巧,翻译成 zongzi 能更好保留源语信息,把中国的特色文化食物的概念传递给译语受众,留给受众一些想象空间和探知原意的渴望,形成中华文化独特的感召力。”这些话用在 loong 身上也完全合适:“译龙为 loong 直接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音译的翻译技巧,翻译成 loong 能更好保留源语信息,把中国的特色文化事物的概念传递给译语受众,留给受众一些想象空间和探知原意的渴望,形成中华文化独特的感召力。”】

  中国的美食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令人尝之不腻,尝过不忘的风味米粉,那就是螺蛳粉。……。螺蛳粉在国内外火爆销售,特别是疫情期间,获得巨大的销售额,而有关螺蛳粉的翻译却众说纷纭。比较传实的翻译如“Liuzhou river snails rice noodle”。但这个翻译却还是不够准确。“River snail”是田螺,泛指田螺科的软体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田螺科。螺蛳指的是一种带有方形环棱的螺,严格来说,螺蛳是田螺的一个亚种,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根据英语百科,田螺对应的单词是 viviparidae,或者 Magaraya melanioides,而不是 snail。所以,蜗牛、螺蛳、田螺三者的概念各不等同,且螺蛳只在中国分布,故螺蛳粉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加上音译的翻译技巧,译为 Liuzhou Luosi rice noodle 会比较贴切生动,……

  【黄佶评论:在翻译“螺蛳粉”这种食物的名称时,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不是“螺蛳”,而是“螺蛳粉”,所以即使要音译,也是音译整个“螺蛳粉”三个字,而不是只音译“螺蛳”两个字。音译“螺蛳”是翻译动物的名称,而不是在翻译“螺蛳粉”这种食物的名称。“螺蛳粉”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怎么能只音译一部分呢?hamburger 如果译为“汉包子”,行不行?即使半音译半意译,也是译为“汉堡包”的嘛。】

  ……,这样能突出螺蛳粉的产地在柳州,保留柳州的特色饮食文化,甚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凸显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况且,虽然外国受众习惯吃蜗牛和各种海贝,但是吃田螺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这样一来中国的文化能引起其注意,并产生了解的渴望与尝试,提高我国家的话语权,亦能更好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3,结论

  ……。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和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传播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在严格遵循时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坚持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积极性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全面,讲深入,以期传达出全面的国家故事、国家形象,塑造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的民族形象和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黄佶评论:越南人早就把来自中国的“粉”这个词音译为 pho 了,中国的外语学者们还在把“粉”翻译成啰里啰嗦的 rice noodle,这还谈何“自强不息”?“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权力是需要去争夺的,争夺需要勇气,如果连“粉”都不敢音译,还在国际上玩什么?。】

  作者简介:黄玲(1994-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宣翻译;张树德(1965- ),男,博士,广西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黄佶评论: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希望中国外语学界的年轻人的胆子能够大一些,自信一些,勇敢地冲出去。】

(黄佶评论、编辑、配图,2022年9月28日)

相关链接: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