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应该请西方人来帮我们做文化的推广翻译工作

(原标题:老字号的新洋名,那还叫翻译吗?)
转载自“伊人静听”的博客,2008年1月15日
http://blog.china.com/u/070908/75727/200801/1741192.html

  编者按:非常赞同!一直觉得 Go Believe 翻译得很有特色,但它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来是什么感觉,心中却一直没有底。的确应该让外国人来帮我们做对外传播的翻译。(黄佶,2008年1月26日)

  综合媒体消息,天津市“狗不理”集团有限公司11日上午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go believe”英文商标,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很可能用这个名字作为“狗不理”的洋名。与此同时,在全球二十五万多名翻译志愿者的热情参与下,经过四个多月的筛选,全聚德、吴裕泰、同仁堂、瑞蚨祥、荣宝斋、王致和六家北京老字号有了新“洋名”。

  说句老实话,我对这些新洋名还真是挺失望的,我也不敢相信,这几个新洋名,就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科院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以及民俗学家组成的终评组委会“经过初评和复评的严格筛选”而最终定下的名称。

  把全聚德译成“Quanjude Peking Roast Duck-Since 1864 ”,把同仁堂译成“Tongrentang Chinese Medicine-Since 1669”这还需要反复商讨与筛选吗?专家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如果就是用全拼来代替一下,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那还叫翻译吗?

  前一段时间,报章还公布了许多中国菜的英文译法,我看了那些英文译名,有一大半都不知所云,真的不知道西方人看了还会不会有食欲。

  中国其实从来都不缺翻译高手,只不过好象仅限于将外国的东西译成中文。

  如可口可乐,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它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还比英文更有寓意,生动地暗示出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

  而将汽车品牌“MercedesBenz”译为“奔驰”,删除了复杂的 Mercedes,又暗合了汽车风驰电掣的速度,非常的贴切。

  还有宝马,它其实是从德国慕尼黑一家汽车厂非常长的名字的三字简称 BMW 翻译而来,可是中国人现在谁会关心 BMW 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大家只知道它的象征意义,而这已经足够了。类似这样的好的翻译比比皆是,如雀巢咖啡、家乐福超市、“宜家”、碧浪、百威等等。

  其实外国人并不聪明,但他们知道利用聪明人。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思想进入中国为什么都能比较畅通,是因为他们知道依靠中国人,也就是说他们的本土化工作做得比较好。因为只有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知道什么词汇是朗朗上口的,是迎合国人脾胃的。

  有时候我忍不住会这样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换思路,正如西方推广他们的产品与文化都离不开大量的“买办”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请一些西方人来帮助我们做文化或者品牌的推广翻译工作,毕竟只有西方人才明白什么样的种子适合在西方的土壤生存。

  奥运会是北京的一个机会,更是中国的一个机会,但也是世界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参与到我们奥运会的筹备与推广工作中来。小到菜名的翻译,大到奥运会主题歌的创作,我们都可以敞开胸怀请外国人来帮忙。

  想当年中国共产党请斯诺到延安去采访,斯诺的一部《西行漫记》让西方世界知道了延安和延安精神,现在我们其实也需要请更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到中国,写出新的《西行漫记》,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

  这也让我想起中国从来不缺乏翻译西方名著的高手。朱生豪、林语堂等翻译的莎士比亚味道淳厚,傅雷、柳鸣九等翻译的法国文学浪漫而天真,巴金、鲁迅将俄罗斯文学输送到中国……。可以说,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优秀的翻译家们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然而我们真的一直缺乏将自己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介绍到西方的大师,而且我们一直也没有刻意在西方寻找一批热爱中国文化、愿意推广中国文化的大师,以至于西方至今对我们的文化依然十分隔膜。

  有时把他们请进来让他们也主动来拿我们的好东西,也许比我们非要自己走出去效果要好得多。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
* 题图装饰背景图片取自荷花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