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外国学者对中国专门术语采纳了现代汉语拼音形式

原标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
——以“龙”和“Dragon”为例的词语文化轨迹探讨
王晓路

  ……

  今天,使用汉语的范围已不可同日而语。汉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随着中国高速发展,不仅是国人认识和传播自身价值体系的工具,也是国家之间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桥梁。由此,汉语及汉语文化上升到了国家形象和文化战略的高度。今日中国对自身文化的对外宣传以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引介,均会涉及许多具体的语词使用及其跨文化转换问题。这些词语所附带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翻译转化过程中的不等值特征,不仅涉及当代表达的跨文化理解和诠释,而且其重要性直接关乎当代国际文化间的互识、国家形象、文化特质等诸多重要问题。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的基本问题之一首先涉及基本词汇转换的有效性,因为对这些基本词语的表层翻译或自我认定不仅会造成不同层度的误读,而且可能导致某种文化误解的后遗症。在此,本文仅以最具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龙”为例加以说明。

  ……
  ……。当中国“龙”在英文论述中被反复转换为“dragon”而又缺乏必要的解释之时,文化误读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一类文化专属词语,需要借用拼音方式进入言说,即用表层为拼音文字符号的形式进入跨文化的语境中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境化的阐释,使之逐渐得以被领会和接受,因为,在这些词语被认可之前,以斜体( 为避免与其本国语拼写相混) 的拼音方式一般会在西文阅读经验中产生陌生化效果,对于这样的“新词”,非母语读者会比较注意,而且也必须借助于相关解释才能贴近该词的文化内涵,以此避免某些误读。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阐释的有效性相当重要,也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难点所在,所以需要进行专项的工作,其意义是对文化的基本代码进行历史性还原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跨文化话语单位。在这方面,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教授也做过一些尝试。他在《中国文学思想解读》[3] 一书中,专门采用附录的形式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术语以威妥玛拼音方式进行了对照处理。

  最值得称道的工作当属当代西方学界两本权威的文学工具书,其一是《新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撰写者将此书中“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和“中国诗学”(Chinese Poetics)所涉及到的专门术语,均以现代汉语拼音方式呈现。[4]

  其二是《约翰斯·霍普金斯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几位著名的西方学者在论述“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时,对其中的专门术语也采纳了现代汉语拼音形式。[5]

   由于这两部工具书的影响很大,所以其中以汉语拼音呈现的专门术语获得了重视。前面提到过的工具书《中国象征词典:中国生活与思想的象征》,不仅采纳了现代拼音,还注明了相应的汉字,如“Dragon-Long-龍”。[6]

  ……

参考资料:

3,Stephen Owen,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583--596, "Glossary".

4,Alex Preminger and T. V. F. Brogan, et al., eds.,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87--200. 中译参考《中国诗学》,祝远德译,王晓路校,载《东方丛刊》,2004年第三期,第 21--26 页。

5,Michael Groden and Martin Kreiswirth, eds.,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 Criticism,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146--159. 中译参考《中国理论与批评:1.前现代诗论;2.前现代小说和戏剧理论》,王晓路译,载迈克尔·格洛登等主编:《霍普金斯文学理论与批评指南》,王逢振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 299--312 页。

6,Eberhard,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Symbols, p.63

  原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六期总第219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DZ201806013.htm

  王晓路:男,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化批评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百度百科)

(黄佶编辑、配图,2018年12月10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