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误译

闫增丽,范晓琪

  摘要:龙与 dragon 两词一直以来相互对译,通过对二者所代表的形象及文化内涵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证明这种互译是一种误译。只有充分认识到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消除由此产生的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障碍,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龙与 dragon;对比;跨文化传播;误译

一、龙与 dragon 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

  ……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形象结合了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特点,其体型似巨型蜥蜴,背上有像蝙蝠翅膀一样的巨大肉翼,麟身鹰爪,鳄嘴蛇尾,长有尖牙,口能喷吐火焰及毒液。《韦氏国际词典》的相关条目是这样解释的:dragon 是传说中的动物,一般被描述为有翼、有鳞、凶残的大蛇或蜥蜴,头上有羽冠,脚为巨爪。此外,希腊神话中有百头 dragon 及九头 dragon 形象的描述。《圣经》中还有七头十角的 dragon,形象十分恐怖,它是引诱亚当和夏娃犯错的古蛇,它迷惑列国、吞吃孩子,被扔进硫磺火湖,囚禁于无底深渊。dragon 是百姓所惧怕的恶兽,是最终被英雄人物所斩杀铲除的邪恶力量。

(二)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

  英语中“dragon”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其文化联想意义为生性爱财、贪婪、凶残、令人感到恐惧,经常以看守财宝的怪兽身份出现。例如,看守金苹果身躯巨大、吼声震天的 dragon,守护金羊毛眼露寒光的 dragon,看守忒拜城泉水能喷吐毒液的 dragon。在《圣经》中,dragon 被描述为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dragon 作为罪恶的化身,最终被英雄圣乔治所屠杀铲除。据统计,在欧洲流传的英雄铲除 dragon 的故事就有千余例。dragon 代表强大的邪恶势力,终究以难逃一死来凸显英雄之光辉形象。

  西方文学作品及日常习语中常见有关于 dragon 贬谪和负面的文化内涵表达。英国著名史诗《贝奥武夫》描述了危害百姓、与人类为敌的 dragon,主人公与它殊死搏斗后终将其斩杀。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狄更斯的《艰难时世》等作品中都有对 dragon 残暴、贪婪、邪恶本性的描写。《格林童话》中大量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往往是王子披荆斩棘后来到城堡,遇到看守城堡的 dragon,电影《怪物史莱克》中就有一只看守城堡会喷火的 dragon。畅销小说《哈利·波特》中小主人公参加魔法比赛所战胜的多个怪兽就是具有各种法力的恶魔角色 dragon。

  dragon 也常指专横、凶狠的妇女,相当于汉语中的“悍妇”或“母老虎”。为了使战争中能拥有 dragon 一般异常和凶狠的本领来消灭敌人,dragon 图案还被用作战争标记。因此,dragon's teeth 意指引起相互争斗的根源,而绝非汉语中“齿如龙齿,养子多贵”的吉人天相。美国电影“Reign of Fire”中的 dragon 是“未来世界的毁灭者”。西方媒体用 dragon 象征恐怖主义势力。

  ……;而 dragon 被西方人视为恐怖、凶残、贪婪、邪恶、灾难、战争的化身,传说中以驯 dragon 屠 dragon 为骄傲。dragon 在西方人意念里是不可饶恕的恶魔,无法融入主流社会。显然,龙与 dragon 形象大相径庭,文化内涵更是截然相反。两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完全不宜进行等值对译。

二、龙与 dragon 误译的原因及影响

  ……

  (二)误译造成的影响

  龙与 dragon 误译的信息源众多,影响的受众巨大。与龙相关的信息显现在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出版物、博物馆、名山大川……不管是人文景点还是自然景观,都可能成为误读的信息源。例如,北京故宫为三个朝代皇宫所在,每天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而有万龙殿之称的太和殿的龙纹龙雕就有 13844 条,其对应的英文注解亦是不可避免。又如,国内某著名玻璃栈道旅游景点,却在出入口的险要处修建了被安上巨大肉翼的中国龙形象(虽然中国龙亦有有翅膀的应龙形象,但并非中国龙的主流形象)!显然已将“dragon”的形象及“守护”功能与祥瑞之中国龙混淆。受此及类似影响的中外游客不在少数!

芜湖马仁奇峰飞龙在天玻璃栈桥

应龙的翅膀是鸟类羽翅,而不是蝙蝠肉翅。蝙蝠在西方文化中象征邪恶

  相应地,在绝大部分西方语言中,dragon 都包含类似英语中的负面文化内涵。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约五亿,有数十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2004 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有骑马勇士杀死(希腊文化中的恶魔)dragon 的内容。受希腊文化影响,dragon 在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含有类似的负面含义,而全球讲这三种语言的人共有六亿多。就连当今俄罗斯的国徽上还有白马骑士刺死 dragon(象征善良战胜邪恶)的图案。[4] 另外,《圣经》中多次描述的“dragon”的概念在世界各国信仰基督教的民众中几乎“深入人心”,误读的受众多达十多亿人。

俄罗斯联邦国徽,中间的图案是白马武士正在杀死杜拉更兽

  1. 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

  “龙”误译为“dragon”已经使中国龙遭遇了众所周知的挑战和尴尬,造成严重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入选中宣部百首爱国歌曲的《龙的传人》唱到“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进。但是被误译后,在西方人眼里却解码成了“古老的东方有个恶魔,它的名字就叫中国。”中国人成了“恶魔的传人”。

  《南方周末》曾经刊载了一位来自欧洲的小朋友在参加广州举行的一次国际性活动中拒绝参与扎龙舟的事件,因为他无法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喜爱在他心目中象征邪恶的 dragon。

  考虑到负面形象,“亚洲四小龙”的英文翻译经常被善意和无奈地改成了“亚洲四小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中,因为顾虑“龙”译成“dragon”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声最高且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龙并没有入选。

  当前的中国为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而努力,但仍不时有“中国威胁论”的噪声,龙与 dragon 的误译对于不了解此二词差异的外国人来讲,无疑更会造成妖魔化中国的心理暗示。

  2. 造成对民族文化认同上的危害

  由西方“以屠 dragon 成为勇士”的传说衍生了诸多相关文化产品,但是由于“dragon”误译为“龙”的缘故,这类文化产品(包括音乐、影视、文学、电脑游戏等,如电脑游戏《Dragon Slayer》)中所设置的丑陋、凶恶,甚至经常被描写为与亚洲或中国有关的反面角色 dragon,无一例外地被翻译为龙。这些西方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在汉语文化中的变相体现致使中国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否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下两件事情是笔者亲历:一群八九岁的孩子在做游戏时,扮演反面恶魔角色的孩子竟然脱口而出:“我是一只龙。”另有一篇五年级小学生所写的小说中有这样的语句:“魔族联合龙族一起攻打人族,人族又联合灵族反击。”此误译对青少年成长侵蚀之深以致于传统文化中龙的祥瑞善美之精神在孩子们的文化意识里消失殆尽。这种现象怎不令人堪忧!更有甚者,2006年媒体上一篇《国家形象将重构,中国标志可能不再是“龙”》的文章引起了舆论界一片哗然。中国龙虽然不作为官方的中国的标志,但实际上已成为官方和民间公认的国家形象代表,对内有凝聚功能,对外标示自我。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中国人万不可削足适履而改之。

  张公瑾先生在《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中谈到: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特定环境适应能力的积累。每一种适应环境能力都是有价值的。因此,第三世界国家保护自己民族语言的努力,并不意味着保护自己民族存在的一个标志,而是保护一种对全人类都有价值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龙文化是我华夏文明对全人类的贡献,决不能容忍西方的“Dragon Slaying”文化对其恶意中伤。寓意美好而富足的“龙抬头”节日英译后难道变成了妖怪兴风作浪的开始之时么?望子成龙如果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更是会令人尴尬不已!民族自尊与民族文化象征全无!

  中国“龙”与西方“dragon”的误译,一方面损害国家形象、主权和民族自尊、自信;另一方面,侵蚀和破坏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生态。

三、解决龙与 dragon 误译问题的方案

  ……

  龙和 dragon 两者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它们之间个别的类似点,而这种差异之存在,理应无损彼此在各自文化体系中的存在。“赘狗”等汉译更有助于中国人对“dragon”一词的理解,而“Loong”等音译词也能准确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龙文化,从而更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关于正确互译的实现途径和推广,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等部门应积极组织研讨,通过发文通告等形式,及时更正以往翻译“龙”与“dragon”的误译,将正确的翻译形式固定下来。我国政府通过外交方式和其他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和积极宣传引导,使正确翻译形式能够以新造词汇的形式为中西方社会所认可,并为中西方英汉互译权威词典所收录。

四、结语

  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西文化的碰撞,龙与 dragon 二词并非一一映射,决不可等值互译。“龙”的西译和“dragon”的汉译关涉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意义尤为重要。如果牵强地用英语中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对译,只会加深误解,强化偏见,无法消除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世界为多元,文明为多样,在西方国家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以及外来文化强势输入的冲击下,“龙的传人”更应提高意识,传承中国人“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自信有如下阐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欲使中国巨龙腾飞,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中国人在文化领域应确立坚定的自信,提高中华民族自我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我中国“龙”方可真正昂首挺胸于寰宇矣!

参考文献:

4,关世杰. 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与“dragon”的互译问题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J]. 理论探索,2007(10):32-34.

作者简介:

  闫增丽,女,吉林梅河口人,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汉对比研究;范晓琪,女,吉林辉南人,通化师范学院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吉林通化134002)

  原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编后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涉及文化的问题,事关重大。如何译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程中的龙头问题,还涉及中国的国家形象,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要求太低。很多专家学者以“dragon 并非总是代表祸祟”、“也有好的 dragon”为理由反对改译。实际上,“dragon 经常代表祸祟”、“存在大量坏的 dragon”就足以有必要把龙和 dragon 划清界限了。父母长辈在为新生孩子取名时,非常谨慎,使用的文字即使和含义不好的字谐音,都会避免使用。希望专家教授们在为中国的象征龙取外国名字时,也能像给自己的子女晚辈取名时一样慎重,对译龙方法的选择门槛别太低。(黄佶,2019年5月14日)

(黄佶编辑、配图,2019年5月12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