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黄佶著,2021年12月版) (部分图片说明在文末) 第三章,外国人眼里的中国龙:颇为负面 龙是如何被译为dragon的?外国人眼里的龙到底是什么样的?数百年来以龙为象征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有没有变化?本章将回答这些问题。从清王朝至今,几乎每个历史时期、每件历史事件,都有外国画家用龙来象征中国,笔者对他们的作品涉及的史实都做了介绍,因此本章也是中国这段历史高度浓缩和形象直观的一本绘画史册。通过这些时政漫画中龙的形象的变化,也能够看出外国人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从接触清帝国初期时的“崇拜”到义和团时期的“仇恨”,从清末时的“鄙视”到民国时的“尊重”,从新中国初创时期的“敌视”到中国强大之后的“恐惧”。这些材料在进行中国历史研究和教育时,具有重要的价值。 3-1,“龙”是如何被译为“dragon”的?至少始于十三世纪 前面两章介绍了dragon(杜拉根)的基本特征和象征意义,它显然和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龙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龙”在英语里一直被译为dragon。那么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副研究员李奭学及其学生林虹秀考证了“龙”是如何被译为dragon的。下面简略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1][2] 。笔者根据其它资料进行了补充。 林虹秀提供的材料表明,在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东方游记中,作者即已经把元朝宫殿里装饰的龙称为dragon。 图3-1-1,书页:Le Livre de Marco Polo (忽必烈枢密副使博罗本书),1865年版。 笔者查到的最早资料是书籍Le Livre de Marco Polo [3](马可波罗的书,图3-1-1)。书名页上对马可波罗的称谓是“Citoyen de Venise, Conseiller Privé et Commissaire Impérial de Khoubila?-Khaan”(威尼斯市民、忽必烈可汗的私人顾问和帝国特使),书名页上还有一个中文书名:“忽必烈枢密副使博罗本书”。书名页上写道:“Rédigé en Fran?ais sous sa dictée en 1298 par Rusticien de Pise”(1298年由他口授,由Rusticien用法文记录),并注明1865年出版。书中第268页写有这样的句子:“Encore y a pourtrais: dragons, bestes, oiseaux, chevaliers…”。书中对pourtrais一词的注释是Figurès, peints。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很多画像:龙、野兽、鸟、武士……”。在引言(Introduction)部分CXXXIV页,dragon一词还用于河流汉语名称音译的注释:Quelques jours après on franchit le fleuve Loung-ko (aux os de dragons)(几天后,你会越过龙骨河)。其它多处dragon是否与东亚的龙有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研究。 林虹秀认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杜拉根在外形特征指标方面有一半以上是相似的,这导致了西方人这样进行翻译。笔者认为元朝军队的强大和残暴,可能也是其皇家专用符号龙被称为dragon的原因之一。 李奭学认为目前看到的马可波罗游记都不是“原文”,现有版本真伪难辨。另一方面,马可波罗可能把元朝宫殿里的龙误以为蟒蛇,进而称之为drago。他考证出1322年来中国的方济会士鄂图瑞克(Odoric of Friuli)用拉丁文serpens(蛇)称元朝宫殿里的龙。 笔者查到的原文是:“Et in medio palatij est vna pigna altitudinis duorum passuum, qu? tota est de vno lapide pretioso nomine merdochas; et est tota circumligata auro, et in quolibet angulo eius est vnum serpens de auro qui verberatos fortissimé:…”[4] 英文版对应的文字是:“In the midst of the palace standes a cisterne of two yards high, which consisteth of a precious stone called Merdochas, and is wreathed about with golde, and at ech corner thereof is the golden image of a serpent, as it were, furiously shaking and casting forth his head.”[5](在宫殿的中央,有一个大储酒罐[6],高度为两码[7],由一种名为Merdochas的珍贵石头制成,包裹着黄金,在每个角上有一个蛇的金色图案,它愤怒地向前伸出头并摇晃着。) 笔者在鄂图瑞克1891年版的法文版《亚洲游记》(Les Voyages en Asie [8])的第368页上看到相同内容处使用了serpent:“A chascun anglet de celle pigne a un serpent qui halette”。但是作者在第329页描述《山海经》一书时,使用了dragon一词:“dont tous les travaux sont intéressants, a extrait du fameux livre des Montagnes et des Mers, le Chan-ha?-king, des parties fort curieuses dans lesquelles nous retrouvons précisément quelques monstres à figure humaine: Le Kou qui a la figure d'un homme et le corps d'un dragon;”(所有这些作品都很有趣,它们选自著名的、描绘山和海的书:《山海经》。我们发现其中有一种长着人脸的怪物,非常有趣,例如“鼓”[9]有着人脸和龙的身体。)作者还为这段描述配上了《山海经》里的插图(图3-1-2)。 图3-1-2,书页:Les Voyages en Asie(亚洲游记), 1891年版。 看来鄂图瑞克在描述蟒蛇状身体的龙时使用serpent一词,而在描述麒麟状(或蜥蜴状)身体的龙时,使用dragon一词。 上引马可波罗游记和鄂图瑞克游记的版本都很晚。不排除后人把初版原文中的serpens(或serpent)改译为dragon。但鄂图瑞克游记中dragon和serpent并存,似乎又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1583年出版的《葡汉辞典》(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 [10])把“龙”译为bicha-serpens(林虹秀汉译为“似蛇之大虫”),把“蛟”译为葡萄牙文drag?o,即拉丁音里的dracō或英语中的dragon。一般认为该辞典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编撰,但学界对此存有异议,此辞书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利玛窦的继任者、意大利人龙华民(Nicholas Longobardi)在1602年左右汉译《圣若撒法始末》时,将其中的dracō译为“毒龙”或“猛龙”。李奭学认为:“‘蛟’或‘龙’字的欧译或‘dracō’的中译,可能因此便在历史上正式定调。” 1635年,耶稣会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用葡萄牙文撰写《大中国志》一书。书中用利玛窦和罗明坚翻译“蛟”的葡文drag?o转译《封禅书》中黄帝所乘之龙。也就是说,曾德昭没有区分“龙”和“蛟”。 1815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以中文全译《圣经》,为此他在澳门编出了译经的副产品,即史上第一部《华英字典》,而其中“龙”字根据龙华民的译法译为拉丁文的dracō,然后再译为英文dragon。由于马礼逊的影响很大,此后的人都使用这一译法。终于,中国龙和欧洲的杜拉根被混为一谈。 从以上考证结果可以看出,在元朝时,“龙”可能就已经被人们译为dragon,至少和serpent并用。后来《葡汉辞典》的编纂者试图区分“龙”和“蛟”,但是没有发生作用,于是译“龙”为dragon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图3-1-3)。 图3-1-3,“龙”的西语译文变迁路线。黄佶制图,2015年4月。 笔者认为,追究到底是谁第一个把龙和dragon互译,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和文化是错综复杂的,龙的作用和象征意义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家的专用符号,象征统治和权力,今天的平民百姓则可以随意使用,表达喜庆的心情和良好的愿望。文字的作用是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在当下的内涵。因此,根据龙现在的情况认为前人译错了,是过度苛求他们了;另一方面,认为前人这样译了,后人就不能改变,也是错误的。 本小节考证的最大收获是:发现外国人在用dragon和serpent等意译龙的同时,至少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在用loung音译“龙”这个字。可见音译龙并非什么神秘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更不是到了近年才被一部分中国人发明出来的译龙方法。 实际上外国人音译他国特有事物名称是一个很司空见惯的现象。本书第五章将会介绍:至少在1814年,即早于马礼逊的《华英词典》的问世,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即已经把“龙”注音为loong有(本书第412页)。 笔者收集了大量涉及中国龙的外国时政绘画(包括一部分普通绘画),由此可以形象直观地看出中国龙在外国人心目中的真实形象。由于中国的“龙”被译为dragon,因此西方的画家在描绘中国龙时,或者用龙象征中国时,时常把龙画成杜拉根,或者把杜拉根的特性添加到中国龙的身上去。 注释: 1,林虹秀:龙之英译初探,http://blog.xuite.net/lily00819/wretch/170558276 2,李奭学: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我所知道的“龙”字欧译始末,汉学研究通讯,26卷第四期(总104期),2007年11月, http://ccs.ncl.edu.tw/Newsletter_104/1.pdf 3,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503889g 4,https://ebooks.adelaide.edu.au/h/hakluyt/voyages/v09/odoric/latin.html#section13 5,https://ebooks.adelaide.edu.au/h/hakluyt/voyages/v09/odoric/english.html#section34 6,根据后文可知它能通过管道自动加酒。 7,约0.6米。 8,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6536397f 9,钟山山神烛阴的儿子。 10,Ricci Library Catalog, http://riccilibrary.usfca.edu/view.aspx?catalogID=459 3-2,外国画家笔下的中国龙:十七和十八世纪 261 ---------------------- 3-3,鸦片战争…… 263 1,鸦片战争(1840年起) 263 2,美国排华浪潮 264 3,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269 3-4,甲午海战…… 270 1,甲午海战(1894年~1895年) 270 2,反教会运动 271 3,修建铁路 271 3-5,义和团运动…… 272 1,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入侵(1899年~1901年) 272 2,列强瓜分中国 276 【注:详见 http://www.loong.cn/double_gengzi_ago.htm】 ---------------------------- 3,辛亥革命 280 3-6,外国画家笔下的中国龙:民国时期 280 1,美国承认民国政府 280 2,袁世凯复辟帝制 281 3,第一次世界大战 281 4,大革命,北伐战争…… 282 5,日本侵略,…… 284 3-7,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86 3-8,国共内战 289 3-9,外国画家笔下的中国龙:共和国时期 290 1,建国初期 290 2,朝鲜战争 290 3,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291 4,中美关系,台湾海峡紧张局势 292 5,中国和印度的武装冲突 293 6,中苏关系破裂 294 3-10,文革…… 296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酝酿和爆发 296 2,国际关系 297 3-11,改革开放…… 300 1,1980年代 300 2,1990年代,香港回归 300 3-12,二十一世纪初 302 1,2001年,中美撞机 302 2,2003年 303 3,2005年,中国制造,…… 304 4,2007年,中国反卫星试验,…… 306 3-13,2008年至2010年 309 1,2008年,北京奥运会,…… 309 2,2009年 312 3,2010年 314 3-14,2011年和2012年 319 1,2011年,稀土,欧美金融危机,…… 319 2,2012年,叙利亚问题,南海争端,…… 321 3-15,2013年 323 1,新班子,新常态 323 2,中美网络战争 324 3,国际关系 325 3-16,2014年 329 1,污染 329 2,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331 3,国际关系 331 4,香港,…… 334 3-17,2015年 335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335 2,中国南海 336 3,中国股市下跌,人民币贬值 336 4,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 338 3-18,将龙译为dragon方便了对中国的妖魔化 回顾这一章展现的一百五十多年来外国漫画家描绘的中国“龙”,可见其变化和不变之处。变的是:龙从被欺负的角色转变成了欺负别人的角色;不变的是:龙依然那么凶恶、猥琐或丑陋。显然,很多欧美时政画家们并没有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日益强大,就把龙和恶魔杜拉根区分开来,反而继续把杜拉根的恶性加诸于龙身上,来表现他们对中国的疑虑、不满、恐惧和敌视。 一些外国画家并不敌视中国,甚至还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也会因为龙被称为dragon,而有意或无意地把后者(杜拉根)的特征移植到龙身上。 看过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朋友可能会想:“龙是中国的象征,龙被译为dragon,那么外国时政画家用杜拉根(dragon)象征中国情有可原。但是美国、德国和苏联(俄罗斯)等国都有现成的象征物,例如鹰和熊,为什么漫画家还要用杜拉根来象征它们?” 这是因为:外国时政漫画家用鹰象征美国和德国、用熊象征苏联和俄罗斯、用狮子象征英国、用海豚象征以色列(图3-18-1),等等,都只是单纯的比喻,不涉及价值判断。但如果用杜拉根象征美国、德国、英国、苏联(俄罗斯)、以色列(图3-18-2)、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等等国家或组织,就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在表达作者的态度:它们都是邪恶的,打击和战胜它们是正义的行为。 以色列人自比海豚,也有时政画家以海豚比喻以色列。海豚是水里的动物,在描绘以色列袭击向加沙地区运送援救物资的船只时,可以把以色列画成凶恶的海豚吞噬救助船,但画家选择了从水下窜出的杜拉根象征以色列。后者就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在谴责以色列的屠杀行径,在说以色列是个邪恶的国家,反抗和打击以色列是正义的行为。 近年来,外国人开始用中国特产的大熊猫象征中国。但把大熊猫画得再怎么丑陋凶恶,也只是单纯的比喻,认为中国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对。然而,用龙象征中国,其含义就复杂了。因为中国的龙被译为dragon,和杜拉根同名。不论作者的主观意愿是什么,给西方读者的感受都不再是简单的比喻。 美俄英德法等国的象征动物和杜拉根毫无关系,因此画家用杜拉根象征这些国家显然是刻意为之的行为。但也正因为这些国家本来和杜拉根毫无关系,所以为了使读者知道这些杜拉根象征什么国家,绘画中都需要文字或图片(如国旗)等指明其所象征的对象。中国人把龙视为自己的象征,外国人也视龙为中国的象征。龙被译为dragon,恰好和杜拉根同名,于是西方画家把中国画成杜拉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这件事情而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国家。 鹰:美国(作者:Latuff) 熊:俄罗斯(作者:Maston) 狮子:英国(作者:Pughe) 鹰:德国(作者不详) 海豚:以色列(作者:Latuff) 大熊猫:中国(作者:Schley) 图3-18-1,时政绘画中象征各国的动物 杜拉根:美国(作者不详) 杜拉根:苏联(作者不详) 杜拉根:英国(作者不详) 杜拉根:德国(作者:Collines) 杜拉根:以色列(作者:Afara) “龙”:中国(作者:Granlund) 图3-18-2,时政绘画用杜拉根(或“龙”)象征各国 另一方面,即使外国画家本人不想把中国比喻为杜拉根(dragon),而是把中国比喻为龙,读者仍然会将中国和恶魔杜拉根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外文中,龙至今仍然是dragon。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很多知识精英,包括专家教授、外宣官员、媒介编辑、新闻记者、年轻学子等等,仍然坚决反对改译龙。就这件事情而论,中国也的的确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国家。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外国媒体上。在描绘大国间关系时,杜拉根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独家专用的象征物。如果想寻找近年创作的、用杜拉根象征美俄英德法等大国的时政漫画,已经很困难了。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杜拉根)是恶魔,其本质就是邪恶的,非正义的,必须消灭之。用实际上是杜拉根的所谓“龙”象征中国,西方读者会读出另外一层含义:中国在本质上就是邪恶的国家。 对于一个被认为本质邪恶的人或国家,不论其做什么事情,包括做好事情,人们都本能地持不信任的态度,认定他(它)做这件好事情必定有不为人所知的阴险目的在背后,或把他(它)做的正确的事情,理解成是错误的事情。 例如,中国在非洲投资建设本来是好事(欧美人也都欢迎中国人去他们的国家投资),但在敌视中国的人看来,中国这样做是有阴险目的的,是为了攫取非洲的天然资源;又例如,其它国家处死毒贩,是正常的,但中国枪毙毒贩,就是恶魔杜拉根在吃人。 中国在外国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如此负面,这是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一大失败。 2015年7月31日,中国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当天立即有外国媒体发布漫画攻击此事,它把中国画成红色杜拉根(图3-18-3),脖子上挂着中国国旗,身上写着Winterspiele 2022(2022年冬奥会),长着象征魔鬼的犄角,喷火烧毁了写有Menschenrechte(人权)的文件。它还控制着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这种漫画显然会使外国读者对中国产生极其负面的印象。 图3-18-3,漫画:China Olympia(中国奥林匹克)。 作者:Rabe,2015年7月31日。 对此,我们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工作:1,积极推动中国的进步,少犯或不犯错误,例如不再污染环境,避免授人话柄(图3-18-4);2,划清中国龙和dragon(杜拉根)之间的界线,不再协助别有用心的外国人妖魔化中国。 图3-18-4,杂志封面: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 作者不详,2004年8月21日。 做到前者,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做到后者,要容易多了。 把龙和杜拉根区分开来,虽然不会使外国人消除对中国的敌意,但至少可以使反华者无法利用“中国是龙——龙是dragon——dragon(杜拉根)是恶魔”这一现成的逻辑链来攻击中国,使诋毁中国的人少了一个便利条件。 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搞文化和传播的人不会造航空母舰,不会研制飞机发动机,不会制造激光武器,不会在外交谈判桌或国际法庭上为中国的利益据理力争,这都不要紧,但应该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改善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使广大外国人理解中国的文化观念和政治立场,阻滞反华政客和媒介动员民众支持政府遏制或攻击中国,从而减轻中国受到的压力。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烛之武一席话说退秦国大军这一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19,“黄祸”概念诞生之初就和龙密切相关 “黄祸”(Yellow Peril)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它起源于一幅时政绘画。 十三世纪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草原给欧洲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十九世纪,随着日本的崛起,欧洲人再次开始担忧来自东方的威胁。1895年,德国国王威廉二世(Wilhelm II)构思了图3-19-1这张画,他的宫廷画师Hermann Knackfu?把它画了出来。图中右侧描绘在遥远的东方,佛祖端坐在火光之中,他的座椅旁遨游着一条龙,发出阵阵闪电。他们象征来自亚洲的威胁。他们经过的地方大火冲天,表示他们带来了战乱。几个忧心忡忡的男女代表欧洲各国。天空中有一只巨大的十字架放射出光辉,表示欧洲人和东方人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威廉二世在画下面写了一句话:V?lker Europas wahret eure heiligsten Güter(欧洲人民,照看好你们最神圣的财产)。威廉二世下令大量印刷并到处悬挂这幅画。 图3-19-1,绘画:V?lker Europas wahret eure heiligsten Güter (欧洲人民,照看好你们最神圣的财产)。 作者:Wilhelm II和Hermann Knackfu?,1895年。 右图为局部放大。下图为彩色版。 来自东方的威胁,欧洲人最初指的是蒙古或日本,但是随着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中国人被视为最大的威胁。据说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1898年刊登该图时取名为Yellow Peril [1](黄祸)。从此“黄祸”这个概念形成了。1900年7月2日,在德国海军陆战队启程前往中国参加八国联军时,威廉二世说在中国爆发的事情被自己“不幸而言中”(unhappily to me not unexpected [2]),显然是指自己五年前构思的那幅画。 西方人描写中国人的很多书籍使用了各种语言的“黄祸”或相关词组作为书名(图3-19-2)。 The Yellow Danger (黄色危险,1898年) The Yellow Dragon and "the Yellow Peril" (黄龙和“黄祸”,1901年) L'invasion jaune (黄色入侵,1905年) 杂志:Le Peril Jaune (黄祸,1955年) China: Yellow Peril? Red Hope? (中国:黄祸?红利?1968年) The Yellow Peril (黄祸,1971年,1976年) Yellow Peril! (黄祸!2013年) The Yellow Peril (黄祸,2014年) 图3-19-2,以中国和“黄祸”等为主题的外国书籍 大量外国时政漫画也以“黄祸”等相近概念为题。图3-19-3中,中国人咬着弯刀,趴在长城上,虎视眈眈地看着欧洲,城墙外是日本和俄罗斯。画面上下分别写着Le Péril Jeaune(黄祸)和La Chine Mena?ante(中国威胁)。 图3-19-4以“黄祸”为题,图中的坛子上写着Chinese Immigration(中国移民)。政治家手里的木塞上写着Exclusion Act(排华法案),他告诉美国白人工人:如果不实行排华法案,中国移民就会像阿拉伯神话中的恶魔那样从魔瓶里钻出来,抢走他们的工作。 图3-19-3,漫画:Le Péril Jeaune(黄祸)。 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3-19-4,漫画:The Yellow Peril(黄祸)。 作者:F. Opper,1901年12月6日。 图3-19-5中的章鱼长着中国人的脑袋,后脑勺上飘着一条长辫子。章鱼的触手抓住了新西兰(New Zealand)岛上的毛利人。章鱼的触手上写着Greed(贪婪)、Licentiousness(放荡)、Opium traffic(鸦片非法交易)、Brutality(野蛮)和Evil habits(恶习)。在西方文化中,章鱼也是邪恶的象征。整幅作品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图3-19-6中一个疯狂凶残的中国人高举着余烟袅袅的手枪、叼着沾满鲜血的尖刀、举拿火把,正跨过地上死去的西洋女子,背后是燃烧的房屋。整幅画面充满恐怖气氛。 图3-19-5,漫画:The Yellow Peril(黄祸)。 作者不详,1907年2月16日。 图3-19-6,漫画:The yellow terror in all his glory (黄色恐怖正盛)。作者不详,1899年。 甚至还有画家画出了中国人进占他国的情形。 图3-19-7描绘中国人在法国巴黎烧杀抢掠,地上尸横遍野,浓烟滚滚;一个中国兵骑在马上,手举被砍下的外国人头,马鞍上还挂着几颗人头,长矛上也挑着一颗人头,远处的埃菲尔铁塔已经在战火中损坏了。 在图3-19-8中,中国军队穿过凯旋门,浩浩荡荡地行进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外国将军做了俘虏,衣衫褴褛,戴着中国式的木枷,士兵们用尖利的长矛抵着他们的颈脖;外国政治家则摔倒在地上,狼狈不堪;很多中国民众在路边悠然自得地看着这一切。这两张图刊于法国杂志Je sais tout(我知道一切)上。 图3-19-9中,清王朝的三角旗迎风招展,背景是雄伟的克里姆林宫;清军军官得意洋洋地骑在马上,俄罗斯人正在向他们俯首称臣。该图为法国每周连载小说La Guerre Infernale(地狱之战)某一期的封面。 图3-19-7,绘画。 作者不详,1905年3月15日。 图3-19-8,绘画。作者不详, 1905年3月15日。 图3-19-9,绘画:Les Chinois a Moscou!(中国人在莫斯科)。作者不详,1908年(?)。右图为此图原载杂志封面。 但是历史事实恰恰相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了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因此有人重画了威廉二世的“黄祸图”,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图3-19-10是荷兰画家的作品,图中央的主要人物是孔子(Confucius),他模仿威廉二世的那句话,回身对其他亚洲人长相和服饰的人说:“亚洲人,保护好你们自己最珍贵的财富!”(Peuples d'Asie, protégez vos biens sacrés!)。 从远处疾驶而来的炮舰象征西方国家。十字架的位置改变了,移到了西洋炮舰上方;原来的位置上画了一条象征中国的“龙”,但其外形特征完全是西方的杜拉根。 “黄祸图”是一幅名画,因此有各种改画版本,笔者收集到的就有近十种,表达了各种不同的立场,但多半和中国无关。 另一位画家模仿中国人的口吻把西方人称为“白祸”。在原始杂志上,图3-19-11下方写有文字:“China has threatened to break off relations with the German Government on account of its barbarity. It will be recalled that the KAISER once designed an allegorical picture entitled 'The Yellow Peril.'”(因为德国政府的野蛮行为,中国威胁和它断绝关系。德国人的暴行使人们想起德国皇帝曾经设计过一幅讽喻画,名为“黄祸”。) 图中的中国人画了一幅国画,画中有一条“龙”,长着白种人的头,上翘的胡子是典型的德国标志;国画上写着The White Peril(白祸)。由于这幅漫画本身是外国人画的,所以这张“中国画”实际上是外国人画的“外国画”,这条“龙”实际上是杜拉根,象征邪恶。背景上一只狗正在驱赶另一只狗,路边的牌子上写着Way Out(出口),暗示中国人想赶走外国人。 “黄祸”概念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它一直是西方人得心应手的工具,尤其是在中国于近年崛起之后,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之时。 图3-19-12由两格画面组成,表现了澳大利亚在两个不同时代对待亚洲和中国人的态度。左边画格描绘的是过去。图中男子是Robert Menzies,他从1949年到1966年任澳大利亚总理[3]。他收到电话后,指着远处地平线上的人大喊:“黄祸来了!”(The Yellow Peril are coming!)屋里的人大惊失色,惊恐万状。这是一段真实历史的写照:他在竞选时借口中国革命成功、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等事件,大肆渲染“共产主义威胁”,从而击败了竞争对手工党候选人[4]。 右边画格描绘的是现在。公司总经理模样的男子接到电话后惊声大喊:“中国人不来了!”(The Chinese aren't coming!)屋里的人仍然大惊失色,惊恐万状。因为屋子里挂着牌子Trade(贸易),他们正等着和中国人做生意呢。 这幅漫画的趣味在于揭露了一个事实:在白人眼里,中国人是祸水还是财神爷,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利益。 2015年1月,法国漫画杂志Fluide Glacial(寒流)的封面画以Péril Jaune(黄祸,法文)为题(图3-19-13)。图中描绘巴黎街头中国游客四处游荡,当地商店为了迎合中国人,招牌上使用了大量汉语;中国男子搂着法国女人坐在黄包车上调情,拉车的则是大鼻子法国人;一个法国乞丐坐在路边,手里的牌子上写着中文“我饿”;贫穷的法国老妇人则不解地看着这一切。连路上的小狗都看不起法国人,对着车夫在狂吠。 漫画暗示中国游客占领了巴黎,挥金如土,而法国人则沦落为穷人,只能为中国人服务,向中国人卖笑或乞讨。 法国及其它欧美国家的读者看了此图对中国人会有什么想法是可想而知的。 图3-19-13,杂志封面:Péril jaune(黄祸)。 作者:Pixel V.,Le Chien,Fluide Glacial, 2015年1月15日。 2015年8月24日,美国股指下跌一千多点,三天内股市蒸发两万亿美元。很多美国人将其归咎于中国经济减速。分析这一事情的文章题为China and the Return of the "Yellow Peril"[5](中国和“黄祸”归来)。美国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Donald Trump [6])总是攻击中国抢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并操纵汇率,被媒介认为是在yellow-peril fear-mongering [7](煽动对黄祸的恐惧)。 3-20,希望中国的漫画家有更大的作为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外网站也转载中国漫画家的作品。一些中国漫画家也用龙来象征中国。漫画3-20-1和-2的作者是中国报纸China Daily(中国日报)的罗杰(Luo Jie)。 前者的意思是: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三万亿美元($3 Trillio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太多了,已经成了中国沉重的负担。 后者的意思是:中国过度强调GDP(国民生产总值),不注意环境保护。后者中龙的身体盘绕成了GDP三个字母,龙头上的两只鹿茸被改成了烟囱,正在浓烟滚滚。工业废气缠绕着舞龙演员,他们戴着口罩,苦不堪言。 China Daily网站里的很多时政漫画水平相当高,不仅能反映中国的利益和态度,而且表现手法很适合西方读者的胃口,如果能够被西方读者看到,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中国购买美国大量国债一事,国内外的理解全然不同。外国人认为这是中国富裕的标志,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一种控制手段,是在奴役美国人。 但我们中国人清楚地知道,这些美元以中国人推迟消费、人民币不断贬值以保持出口竞争优势、廉价出售中国初级矿产资源、大量廉价劳动力在危险和不健康的环境中长时间辛苦工作为代价换来的。实际上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是一种无奈的举措[8] 。下面两张漫画很好地表现出了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债务问题性质认识的差异。 图3-20-3,漫画:US Debt (美国债务)。 作者:Corrigan,2009年3月4日。 图3-20-4,漫画:空头支票。 作者:罗杰,2011年8月10日。 图3-20-3是加拿大漫画家对中美债务问题的理解,债主中国人衣冠楚楚,坐在黄包车上优哉游哉地看着报纸,而山姆大叔(象征美国)则战战兢兢、满头大汗地拉着黄包车。 作者的意思很明显:在中美债务问题上,中国掌握主动,是赢家,而美国被动,是输家。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有句俗话:“站着放债,跪着讨债”。现在美国债台高筑,必须不断借新债才能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哪里还有闲钱还中国的债务?美国不仅不可能还债,而且还在不断印钱,稀释这些债务。美国有强大的军事机器,中国根本不可能去逼债,强迫美国用土地或天然资源还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怎么可能是赢家呢? 图3-20-4是中国画家罗杰的作品,在图中,肥硕的美国人优哉游哉地坐在黄包车上,其乐融融,大吃大喝,心宽体胖,而中国人是苦力,骨瘦如柴,艰难地拉着黄包车。美国人并不否认借了中国的钱,列出了长长的欠条(IOU),这张欠条非常长,说明美国人欠了中国人太多的钱。但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拿回美国人欠的钱。美国是千年不赖账、万年不还钱,而且还用欠条作为诱饵,诱使中国人更加努力的工作,以便借更多的钱给他。 我们作为中国人,清楚地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情况。实际上这个可怜的中国车夫身上就有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影子在里面,我们辛苦工作,缴纳的税收里就有一部分“借”给了美国。我们的汗水,一去不复返地成了美国人的盘中餐。这张漫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美债务问题的实质,有助于纠正西方民众的错误认识。中国漫画家应该画更多这样的好漫画,去影响西方民众的思想观念,纠正西方媒介造成的有误差的中国形象。 欧美人一方面鼓吹“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但同时又把中国视为帮助它们走出经济危机的大救星。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在罗杰的另一幅作品中得到了非常形象的表现(图3-20-5)。 图3-20-5中,象征中国的演员刚刚在道具“中国威胁论”(China threat theory)后面扮演完破坏世界经济的怪兽,又要立即在道具“中国经济责任论”(China’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theory)后面扮演拯救世界经济的超人。中国演员被搞得一头雾水。 在第一座道具中,怪兽一手抓起建筑物吞噬,一手拿着一桶石油当饮料。地面上建筑损毁,车辆颠覆,四处大火,象征资本主义国家的小人惊恐尖叫。在第二座道具里一架飞机正在坠毁,超人从中救出了那个象征资本主义世界的小人。他躺在超人臂弯上,双手作揖,满脸是感激的笑容。 面对这荒诞的一幕,服饰长相和道具中小人一模一样的导演却表情自然,按部就班地指挥着工作人员更换道具、进行拍摄。漫画暗示资本主义国家脸皮很厚,对自己的荒诞言论毫无愧疚。 我们不应该小看漫画。漫画简洁、形象、生动、深刻、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相对电影电视等其它传播项目),外国很多学校的教师将时政漫画作为授课辅助材料,指导学生理解漫画的意义,学习其中的知识。因此,时政漫画是很好的跨文化传播工具,应该在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传播中国的观点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21,外国电影里的中国“龙” 外国电影里经常出现中国龙的形象,但有些“龙”并非真正的中国龙,而是电影制作者按照他们自己对“龙”(实际上是对杜拉根)的理解创作出来的。 美国动画片Mulan(中文片名“花木兰”)描写的是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里面有一条小龙“木须”,按道理讲,既然电影说的是中国的传统故事,那么这条龙也应该是中国的龙,但电影制作者赋予了它杜拉根的两个主要特征:喷火,巨大的蝙蝠肉翅(图3-21-1)。 1,花家祖先之灵激活灯架上雕刻的小龙“木须”。 2,木须炫耀喷火本领。 3,花木兰用木须喷出的火点燃火箭。 4,木须展开巨大的蝙蝠肉翅吓跑敌兵。 图3-21-1,电影屏幕截图:Mulan(花木兰) 这显然是因为龙被译为dragon,于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dragon(杜拉根)的特征不由创作者自主地混进了中国龙的形象中去了。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电影创作者明知龙和杜拉根存在显著差异,但仍然把杜拉根的特征赋予龙,以迎合西方观众,毕竟他们比较熟悉杜拉根。考虑到好莱坞电影工业一向非常重视细节,因此创作者不知道龙和杜拉根之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极小。 美国电影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中文片名是“木乃伊3 :龙帝之墓”)讲述的故事是 :中国古代皇帝在复活之后,变成了有三个脑袋的“龙”,它不仅会喷火攻击,而且还有巨大的蝙蝠肉翅。这头“龙”劫持了一个年轻姑娘后,在一个坏人的驾驭下,扑翅而去(图3-21-2)。“多头,喷火,蝙蝠肉翅,劫持公主”都是杜拉根的基本特征,龙根本没有这些特征。 在这部影片中,这个中国皇帝是反面人物,杀死了很多无辜的人,而龙是中国皇帝的象征,龙又被译为dragon(杜拉根),杜拉根是恶魔,于是,在影片的创作者看来,用杜拉根象征这个残暴的中国皇帝是完全合情合理的。至于真实的中国龙是什么样的,就被他们抛到脑后去了。 实际上,即便要用龙来象征一个坏的中国皇帝,这条恶龙也应该是中国的龙,而不应该是杜拉根。这才和美国电影工业注重细节的传统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都是有前提的。如果真实情况和他们自己的以及他们要迎合的西方观众的现有观念不一致,那么这些好传统都可以靠边站。 在美国影片Avatar(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Pandora)上的原住民纳威人(Na'vi)过着天然、自由的生活。但地球人要开采这里的一种矿石,于是派出军队大规模地驱赶他们,并毁灭他们世代居住的美丽的原始森林。 入侵部队的头目是蛮横的迈尔斯 · 夸奇上校,他乘坐的指挥飞艇名为Dragon号,但是机身上画的却是一条标准的中国龙(图3-21-3,为了便于看清楚,笔者对龙所在局部区域做了加亮处理)。 这条中国龙出现得莫名其妙。整部影片没有中国人或亚裔人的面孔,完全是白人在屠杀纳威人,即使需要一个象征恶魔的图案代表邪恶的入侵者,哪怕仅仅为了图解这首飞艇的名字Dragon号,那么也应该使用杜拉根的形象。 然而,一贯把龙混同于杜拉根的美国电影人,此时却头脑清醒了,在应该画杜拉根的时候,却准确无误地画了一条面目狰狞的中国恶龙。 电影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非常追求细节的完美。他专门和语言学家合作,创造了一套有大约一千个单词的纳威语,和画家们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来设计纳威人的世界,在3D效果图不能体现他的想象时,还使用了实体的雕塑(physical sculptures)[9]。 因此,很难用“疏忽”来解释在地球人入侵者的指挥舰上画了一条中国的龙。 1974年,法国人拍摄了一部电影Les Chinois à Paris(中国人在巴黎,中文片名“解放军在巴黎”[10],图3-21-4)。片中描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法国巴黎,抢占了一家大百货公司作为自己的总部,并且强制法国人改变生活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强迫他们相互检举揭发;还把歌剧《卡门》改编为革命教育芭蕾舞剧(人物形象、服装和场景类似中国的《红色娘子军》)。为了“解决巴黎的堵车问题”,解放军抢走了巴黎市民的私人汽车,这次行动的代号是Operation Dragon Long(中文字幕译为“长龙作战行动”)。 为了使愁眉不展的法国人高兴起来,解放军让法国傀儡政府在埃菲尔铁塔下面举行盛大的文体活动,其中有舞龙表演(图3-21-5上)。但是表演到一半,身穿铁灰色中山装的法国演员们一言不合相互殴斗起来。总之全片极尽嘲讽吐槽之能事。 为了突出中国特征,这部以中国文革为时代背景的影片,居然在北京的“中央”办公大厅的大门上装饰了巨大的龙浮雕(图3-21-5下)。但在“破四旧”盛行的年代,这种老古董是不可能堂而皇之地盘踞在那里的。 3-22,中国电影至少应该塑造正确的龙形象 电影的影响力很大,中国电影人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而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观众,混淆中国龙和西方杜拉根之间的差异,甚至把中国的龙塑造成西方的杜拉根。电影也许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艺术传播形式了。但是中国的电影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似乎乏善可陈。 2015年2月,家乡为“龙王村”的年轻人胡一斌来信告诉我,当地自古就流传着各种关于龙的传说,他从小就以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他痛感中国龙被混淆于西方的杜拉根,写了一部关于中国龙的电影剧本《龙族》,希望拍摄后能够在全世界放映,为中国龙正名。年轻人的热情令人欣喜。 当然,电影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传播方式,需要财力雄厚的投资者参加。年轻人可以选择成本低、风险小的其它方式,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实现宏大的目标,例如先撰写小说,在网上连载发布,听取读者的意见,不断调整,然后正式出版,吸引投资者和制片人的关注。 或者利用最新的技术,例如CA(Computer Animation,用计算机绘制动画),这可以省去庞大的拍摄团队和演员阵容,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形象直观地表现龙这种可以上天入海、来去无踪的神话动物。还可以制作微电影,在互联网上进行播放。微电影的篇幅虽然小,但如果构思得当,也能引起巨大反响,获得成千上万的观众。通过网络传播,不仅可以省去很多手续和费用,而且便于观众分享给朋友,得到更多的观众,也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 2011年上映的电影《寻龙夺宝》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合拍,里面的龙在外形和内涵两方面都是标准的中国龙(图3-22-1左),值得肯定。但是外文片名是The Dragon Pearl,仍然译龙为dragon(图3-22-1右)。 2015年10月23日,动画片《龙在哪里?》首映(图3-22-2)。但是,这部投资过亿的影片,首日票房收入只有两百余万元,令人惋惜。这部影片以十二生肖和中国的龙凤等为主要角色,本来是一次很好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图3-22-2,电影海报:龙在哪里?(Where's the Dragon?) 2015年。 在笔者看来,导致这部影片失败的原因不少,例如卡通配角们的形象不可爱,一律的绿豆小眼,表情也单一僵化。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失败原因是在文化知识上的失误。 大约十年前,2005年11月11日,中国的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其原因是龙的英文名称是dragon,而dragon(杜拉根)在欧美等广大地区被视为恶魔。这一事件在中国引发了如何翻译龙的大讨论,海内外新闻媒介都做了报道。虽然loong等新译法最终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对dragon这一译法的质疑已经路人皆知。 《龙在哪里》的英文片名是Where's the Dragon? 也就是说仍然把龙译为dragon(图3-22-1)。 如果导演不知道前述争论,说明资料收集工作很不合格。如果导演知道这场争论,那么胆子应该大一些,把影片中的龙音译为Long或Loong,或其它非dragon拼法,打出“为中国龙正英(文)名”的旗帜,重启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这一话题,以“龙殇十年,为龙正名”为口号宣传影片。 现在选择了把龙译为dragon,看上去四平八稳,但对弘扬龙文化毫无助益,自己也失去了一次占据“保卫中国传统文化”道义制高点的机会,失去了一次成为舆论焦点的机会。 导演胡陞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电影里还有个反派角色是‘凤’,而‘凤’在电影里‘疯了’。”[11] 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中国文化中,“龙凤呈祥”这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但影片却让龙凤相斗,严重颠覆了观众心中的即有观念,让人不舒服。好莱坞电影为什么令人喜爱?因为它们在细节上千变万化的同时,严格遵守着一些最基本的规则。 实际上凤也不应该译为phoenix,因为phoenix是一个悲剧角色,五百年要自焚一次,外形则很像鹰,没有美丽飘逸的羽毛长尾,和凤毫不相干。早在1940年代,凤已经被上海一家香烟厂音译为Voong(本书第416页)。 龙和凤的翻译争议引出的知识,本来可以使影片写得很好看,而且也符合观众喜欢皆大欢喜结局的需求,同时向全世界介绍正确的中国文化知识。例如故事可以这样写: 中国的龙(Loong)是一个正面角色的,但是西方的杜拉根(dragon)想在十二生肖中取代龙的位置,于是陷害和囚禁了龙。龙的爱人凤(Voong)为了寻找龙,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冒了生命危险。但她最后也被杜拉根俘获,和龙囚禁在一起。 邪恶的杜拉根花言巧语,蒙蔽了菲尼克斯鸟(phoenix),赢得了她的爱情,让她助纣为虐。但后来菲尼克斯鸟醒悟过来,悔不当初。在杜拉根放火欲烧死龙和凤的关键时刻,菲尼克斯鸟挺身而出,救出了龙和凤,自己却葬身火海(好莱坞的原则之一:即便不是自己主动,但干过严重坏事的好人最后必须死,实例可见电影《金牌特工》(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最后众人打败杜拉根,龙重新回到人间,龙和凤的爱情更加深厚。而杜拉根被打败后逃逸,不知所终(为拍摄续集留下伏笔)。 这部投资过亿的影片,如果能够花上千分之一的费用好好地做一些文化研究工作,命运可能完全不同。 中国导演拍摄电影时不音译本民族文化特有事物的名称,但是韩国导演却敢于大胆尝试。影片D-War(北美市场片名为Dragon Wars,中文片名为“龙之战”)以韩国神话传说为基础,描绘了正邪两条巨蟒争夺一颗如意珠,获得者可以成为神龙(图3-22-3)。 影片中的巨蟒和如意珠都是根据韩语音译的。巨蟒(???)被音译为Imoogi,如意珠(???)被音译为Yuh Yi Joo。这一做法,加上片中对韩国神话的直观描绘以及片尾的韩国音乐,很好地向欧美观众传播和介绍了韩国文化。 欧美观众不理解什么是Imoogi和Yuh Yi Joo,怎么办?很简单,解释一下即可。 影片中一个角色向男主角这样解释这两样东西是什么:“Imoogi. It is a creature from a Korean legend which turns into a dragon. Long ago, there lived great serpents called Immgies.”(伊莫吉是韩国传说中的生物,它会变成一条龙。很久以前有种名叫伊莫吉的大蛇。)“In order to become a celestial dragon the Imoogi needed to receive from heaven the gift of the Yuh Yi Joo.”(为了变成神龙,伊莫吉必须接受上天的礼物,如意珠。)“It is the strength, the power of the Yuh Yi Joo that allows an Imoogi to transform into a dragon.”(如意珠的能量和威力,能让伊莫吉转化成龙。)[12] 这几段简短的文字,配上图片,使观众很快就知道Imoogi是一种巨蛇类生物(great serpents),也很快知道Yuh Yi Joo来自“上天”(heaven),其能量能够使巨蟒成为“神龙”(celestial dragon),油然而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 当然,上述内容没有介绍Yuh Yi Joo的内涵“如意”和外形“珠”。影片仅通过画面表现了后者。该片也没有把龙按照韩语“?”(龙)音译为Ryong,其原因值得去了解一番。 根据其发音可知,“???”是汉语“如意珠”的音译。因此可以推论,韩国神话中的“如意珠”故事源自中国。但如果中国导演拍摄关于如意珠的中国神话电影时,敢将其音译为Ru Yi Zhu吗? 2017年5月9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龙之战》的海报公之于众,其英文片名是The War of Loong(图3-22-4),首开中国电影译龙为Loong之先河,评论者认为此举意义深远,体现了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13]。 3-23,其它被用来象征中国的事物 除了龙,外国艺术家还用瓷器、兵马俑(图3-23-1)、长城(图3-23-2)、大熊猫(图3-23-3)、五星红旗等中国特有事物象征中国。但有些画家会把这些东西和龙(dragon,杜拉根)联系起来(图3-23-4,-5),以示幽默或暗示中国的“邪恶本质”。 图3-23-1中,俄罗斯武士和中国武士手持长剑和大刀,与多头杜拉根对峙着。站在俄罗斯脚边的小武士是塞尔维亚。图中中国武士的装束式样显然来自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马俑。 杜拉根张开巨大的翅膀盘踞在写有G20(二十国集团)的土堆上。它身上画着美元符号,按照所在网页的介绍,它象征金钱、贪婪和“例外的美国”[14](Money, Greed, and Exceptional America)以及美利坚邪恶帝国和北约邪恶轴心(the American Evil Empire and its NATO Axis of Evil), 最左边的猪头和挂在猪耳朵上的老鼠应该是象征陷入金融危机的欧洲“笨猪五国”(PIIGS),其余五个脑袋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 漫画的意思是中俄将联手在G20峰会上和西方国家斗争。 图3-23-2,漫画:Great Wall of Oppression(郁闷之城)。 作者:rodrigo,2010年10月14日。 图3-23-3,漫画。作者:Ouellette,2010年。 图3-23-4,漫画。作者:Miel,创作时间不详。 图3-23-5,漫画。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注释: 1,http://en.wikipedia.org/wiki/Yellow_Peril 2,The San Francisco call., July 22, 1900, Image 21, http://chroniclingamerica.loc.gov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Menzies 4,http://www.skwirk.com/p-c_s-56_u-490_t-1333_c-5124 5,http://original.antiwar.com/justin/2015/08/25/china-and-the-return-of-the-yellow-peril/ 6,特朗普于2016年11月赢得美国总统大选。 7,http://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15/08/29/commentary/trumps-yellow-peril-jibes-break-gop-script 8,黄佶:中国更应该有一个“五十年规划”,2012年5月4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1a2c40010122u3.html 9,http://en.wikipedia.org/wiki/Avatar_(2009_film)#Development 10,电影视频网址:http://v.163.com/paike/V8H1BI79C/VAP2G3EST.html 11,“这部电影让我直面中国市场的残酷”,东方早报(记者:陈晨),2015年10月27日, http://news.hexun.com/2015-10-27/180144278.html 12,均取自影片字幕。 13,专题:电影《龙之战》译龙为Loong,http://www.loong.cn/the_war_of_loong 14,这是在嘲讽“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 部分图片说明: 图3-19-11,漫画:The Retort Celestial(天朝的回答)。 作者不详,1917年2月28日。 图3-19-10,绘画。作者:Johann Braakensick, Weekblad vor Nederland,1900年6月24日。 图3-19-12,漫画:Yellow Peril are coming(黄祸来了)。 作者:Nicholson,2009年3月7日。 图3-20-1,漫画:是否累赘。作者:罗杰,2011年4月28日。 图3-20-2,漫画:舞龙。作者:罗杰,2014年10月23日。 图3-20-5,漫画:Replace(更换)。作者:Luojie(罗杰),2010年7月30日。 图3-21-2,电影屏幕截图: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木乃伊3:龙帝之墓)。 图3-21-3,电影屏幕截图:Avatar(阿凡达)。 图3-21-4,电影海报: Les Chinois à Paris(解放军在巴黎)。 图3-21-5,电影屏幕截图: Les Chinois à Paris(解放军在巴黎)。 图3-22-1,电影海报:寻龙夺宝,The Dragon Pearl。2011年。 图3-22-3,电影海报及截图:D-War (Dragon Wars,龙之战)。2007年。 图3-22-4,电影海报(局部): 龙之战,The War of Loong。 图3-23-1,绘画。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资料:部分书名中包含China和dragon的外国书籍 From the Dragon's Mouth (龙口惊魂:真实的中国故事) In the Dragon's Teeth (魔牙之间:你不了解的中国) In the Jaws of the Dragon (龙颚之间:中国接管新西兰) Death by China (台湾版书名:致命中国) Living with the Dragon (与龙为邻 :美国百姓在想什么) Target China (瞄准中国:华尔街谋划擒龙) Return of the Dragon (恶龙再起:地区安全之忧) Dragon in the Caribbean (中国龙初游加勒比海) Two Dragon Heads (双头龙:对比北京与上海) Hong Kong in the Mouth of the Dragon (龙嘴里的香港) The Concrete Dragon (水泥龙:中国的城镇化) Thirsty Dragon (饥渴的龙:中国暴饮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