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中西文化冲突的理论、实践及对我国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基督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冲突的历史与现实

侯兴华,宋琨(保山学院图书馆,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文化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冲突的原因归咎于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差异;中西文化冲突源远流长,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其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便接踵而来,其中以明清时期的“中国礼仪之争”和 2010年发生的“曲阜建堂之争”事件,及近年来抵制西方节日的个案最具代表性。冲突的根源在于两种文化源头对“龙”文化元素内涵诠释的根本性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掺杂着意识形态冲击、文化渗透等政治因素,加剧了文化冲突的张力;大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抵制文化渗透,加强对话交流,提升文化吸引力,是正确处理文化冲突,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异质文化

  从文化或文明特性考量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是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的一个理论洞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伴随着他的有关文化冲突系列文章的刊出,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专著的出版,文化冲突论在学界尤其是国际政治领域引起轰动效应,接踵而来的是文化冲突的研究热持续高涨,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但时至今日,关于文化冲突的界定、冲突表现形式及内涵的诠释尚存拓展的空间和余地,且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基于基督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儒学文化之间的冲突,以理论探析与个案观察有机结合的路径,阐释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洞悉根源。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冲突,有助于我们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心,积极主动应对世界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文化冲突及其理论(略)

  二、基督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冲突的个案
  (一)中国礼仪之争(略)
  (二)曲阜建堂之争(略)
  (三)抵制西方节日(略)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根源

  (一)文化特质的根本性差异

  ……。苏美尔、古希腊、罗马等神话中有关屠杀龙的故事几经周转进入希伯来经典神话,又与基督教禁止偶像崇拜,秉承一神教的教规一拍即合。随之集体记忆中的“恶龙”严重威胁到耶稣的圣神地位,而没有完成角色的翻转,相反遭到极度挞伐,成为以上帝为代表的整个人类正义力量的公敌,甚至万恶之源,它凶恶、残暴、晦气,是魔鬼撒旦的代名词,邪恶的象征。于是龙作为反面角色大量出现在西方文化故事里。创世纪故事中说,上帝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让他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后来受到蛇的诱惑,夏娃和亚当均偷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所以他们的后裔就生而有罪,这就是原罪说。

  蛇或者说龙的原型成了罪孽的制造者。基督教神话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圣乔治用长矛刺杀毒龙,砍下其头颅,救出公主,攘除灾难,拯救了塞伦拉城。以圣乔治屠龙为标志,基督教文化对所有中世纪之前的屠龙思想进行全方位重构,这当中以龙和蛇为主的动物形象对西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留下烙印。

  于是乎,就造成中西文化主要元素之间根本性差异。与中国文化中龙祥瑞、喜庆、圣神的形象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龙成为一种形象丑陋怪异的可怕动物,它有翅膀、尾巴,尖牙长舌,口中喷火,兴风作浪,无恶不作。……。

  至此,或许人们会问,中西龙文化元素是否能够融合?我们认为至少理论上是无法实现的。根据文化结构理论,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构成文化系统。文化要素与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其中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文化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来的系统而独立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去【24】。龙文化要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关系就是不可离的,且为积极的元素,它们互为表里,相扶以行,孤行则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失去龙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系统将会失去文化的主体性,潜伏着崩溃的危险。同样,龙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系统的关系也是不可离的,但这种关系是消极的。鉴于龙文化元素在中西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所扮演的截然相反的角色,因此两者的融合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导致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性差异,引发文化冲突。

  (二)政治因素的制约

  中西文化的本质性差异是引发两种文化冲突的根本内因,而政治因素的制约则是重要的外因,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呈严重的扭曲态势。要实现双方的正常文化交流,须赖创造平等的政治关系作保障。有学者指出,如来佛祖是骑着白马来到中国的,而耶稣是骑着炮弹飞到中国的【26】。这形象地点破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它以坚船利炮作为后盾,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造成交流的主体双方是不平等的,将扭曲的十字架强行插在龙的躯体上。今天,这种不平等的政治因素依然存在,且已经转化为具有巨大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意识形态的冲击性和文化的渗透性。意识形态冲击以羊羔驯服中国的龙,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终目的,甚至把中国共产党污蔑为身披红袍的大红龙。以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冲击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既定目标。

  文化的渗透性对汉文化以龙文化、汉字、人的起源、中国古代经典为攻击对象,歪曲事实,企图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最终归结到《圣经》传说故事中,一劳永逸,否认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摘星换月、文化嫁接和连根拔起等伎俩,企图隔断与我国主流文化的内在联系,实现分而化之的目的。

  四、对我国文化自信的思考
  (一)大胆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增强文化生命力(略)
  (二)抵御文化渗透,确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略)

  (三)加强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流,增进互信,减少摩擦,消弥隔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习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西文化差异一定会长期存在,我们要正视问题,面对现实,承认差异,同时积极寻找对话机制和渠道,开展文化对话,增进互信,达成和而不同,命运共同的共识,促进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宏观舆论方面看,近来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论坛等为代表的国际高端论坛,规格高、规模大、内容丰富,为中西文化对话和交流搭建了较高平台,有利于增加相互了解,增进互信。微观技术层面看,为区别中西龙文化本质差别,我国学者建议把“西方龙”翻译为“Western Dragon”,把“中国龙”翻译为“Chinese Long”,或者将中国龙译为“loong”,将西方龙 dragon 汉译为“拽根”。部分国内外牧师在讲经布道过程中,也多次强调《圣经》中的大红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不能把两者相互混淆。这些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摩擦,消除了部分隔阂。

  (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蓝图,是人类最美好的憧憬,具有最强磁力。在面对异质文化冲击时,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砥砺前行,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四字”方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美好画卷;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最终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24]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4.
[26] 陈金龙.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宗教问题[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35.

  作者简介:侯兴华(1975~),男,傈僳族,云南保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东南亚民族与民族问题。

  原载保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一期

  【编后记】译龙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问题,和如何翻译“桌子”、“椅子”等不同,它还涉及宗教问题。而历史事实和现实政治早已证明,宗教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严重起来是要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的。本文从宗教信仰、文化冲突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讨论译龙问题,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考量,兼备具体措施,非常值得一读。不过有一点需要读者们注意,至今尚无证据表明龙和杜拉更兽(dragon,“西方龙”)来自相同的源头,因此也就谈不上文中所引用的说法、所谓龙是“中西文化共享核心要素”(董丛林,《龙与上帝》,北京三联书店,1992)。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更有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原始人在面对大自然某些常见现象时产生的神话联想有共同之处而已。早在十七世纪,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在中国听了龙的介绍后说:“敝邦向无斯说”(我国从来没有这种说法)。两者之所以被联系在一起,是由于龙被译成了 dragon。但是,龙不仅被西方人译为 dragon,还被译为 serpens(大蛇)、bicha-serpens(似蛇之大虫),或音译为 loung、loong,可见龙和 dragon 之间并不存在唯一对应关系。(黄佶,2019年5月14日)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