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跨世纪的先见之明:中国学者论译龙(1980年 - 1999年)

  【编者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开始陆续指出龙和 dragon 不应该互译。希望今天的外语学者能够时时温习老师们的教诲,不要再反对改译龙这件事。如果觉得 loong 方案不妥,完全可以提出其它译龙方法。(黄佶)

-------------------------------------

英语动物词及其修辞作用
仲掌生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第五期

  由于动物本身的习性和人们好恶的不同,动物词的词义尚有褒贬之别。有的动物在人们心目中也有不同的形象。例如在我国古代,常用龙比作帝王,对儿子期望很大称“望子成龙”。而在英国,龙则被认为是能喷火的守卫自己财宝的凶恶动物。dragon 一词也被用来表示那种凶恶的监护人。

仲掌生,1969年

 【编者注(下同):据检索,作者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

--------------------------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及其翻译
钱维藩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2年第二期

  对于某些形象性词语的含义,我国与西方的概念差别很大,“龙”即是一例。我国古代以“龙”为吉祥的神物,而且能“喷云吐雾”,“翻云复雨”,住在海底的“水晶宫”里的“海龙王”,就具有这种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象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喷烟吐火”,是个具有四足的凶残的怪物,往往被用来守护财物宝库。因此,在英语里“龙”用作形象性词语时,是指凶暴的人,有时指西方年青妇女的严厉的监护人。下面一例说明“龙”在英语中的用法,译为汉语时,可以放弃形象,灵活处理。

 【钱维藩(1916-1990),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著有《英语应用文》、《英语新闻写作技巧》,译有《赫鲁晓夫回忆录》、《洛克菲勒王朝》等。曾任《密勒氏评论周报》(China Weekly Review)、《大美晚报》、《字林西报》、《自由论坛》、《国际贸易月刊》等英文报刊记者、编辑。1956年调入上外,历任编译室英语组组长、英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新闻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英语与国际新闻教学工作。】

------------------------------

国外民间文学研究新动向拾零
阎云翔
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三期

  学者们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就民间文学的含义具有动态特点。有人提出民间文学含义是表面变化而核心固定,因此往往有一种语文学模式。卢茨. 罗里奇分析了各民族作品中的毒龙(dragon)【注2】母题,认为毒龙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指代不同事物,但是它总代表危及人类的事物。……。

  注2:dragon —词,旧译大多为“龙",但细考之,则 dragon 与龙在起源、形象、神性、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西方文化中的 dragon 总代表一种邪恶凶暴的力量,有些类似中国文化中的恶蛟,故权译为“毒龙。

  【阎云翔,男,1954年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

------------------------------

汉英修辞中的文化因素漫笔
吕炳洪
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三期

  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皇帝,象征高贵。民间有龙船、龙灯。“龙凤呈祥”,龙象征吉祥。我国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和比喻,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例如:“他在县里是条龙,到了省里成了条虫”。这里,“龙”比喻威风权威。但在英语中龙(dragon)则表示凶暴(voilent, combative, formidable, baneful)。如果说“His wife is a dragon”,这个隐喻就有很不客气的贬义了。

 【根据《新编简明英语词汇用法手册》作者简介,吕炳洪先生是翻译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

--------------

试论龙的研究
阎云翔
九州学刊,1988年1月

  笔者一向坚持认为中国的龙既不是西方的毒龙(dragon),也不是印度的那伽(naga),三种神异动物不可混为一谈,也不宜采用一个名称互译(如汉译佛经将 naga 译作龙,不少英文著作将龙译作 dragon)。

 【作者时为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

--------------

丝绸出口商品广告的英译及其它
姚云桥(浙江丝绸工学院基础部)
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88年第四期

  总之,商标英译的原则应是“简明醒目,容易上口,利于销售”,力忌佶屈聱牙。同时在图案和色彩上要遵循“入境随俗”原则,尊重与迎合外商的爱好与僧忌。比如英国忌用象和山羊作图案;北非几个国家忌用狗作图案;伊斯兰教国家忌用猪作图案;意大利忌用菊花作图案;日木忌用荷、兰作图案。东南亚一些信奉佛教国家喜爱用象作图案;港澳地区喜爱“红双喜”“龙凤”等作图案,表示“喜庆”,与“吉祥”之意。恰恰相反,有些国家忌恐“龙”(Dragon)的形象,把它视为 a creature like a crocodile or snake with wings and claws,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是一种既丑恶而又凶残的怪物,丝毫不能产生我国人民和东南亚地区华侨心目中的“龙凤呈祥”的联想。由此及彼 Dargon-fly,也就不宜用作商标了。

-----------

文化.比喻.比喻的翻译
宁一中
教学研究(外语学报),1989年第四期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华文化与龙关系密切,按中国的文化传统,龙是吉祥的象征,龙是力量活力的象征,龙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杰出的人物也被比成龙,如生龙子、望子成龙。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没有这样美好的形象,按《牛津英语词典》解释,龙是神话中的一个怪物,它是一种爬行动物,躯体庞大得可怕,状如鳄鱼,有猛兽凶禽般的坚硬爪牙,长鳞、有翼,能口中喷火。《贝尔武夫》中的那条龙就是这个样子。奈达在 Meaning Across Culture 一书中就把龙做为“附在同一物上的相冲突的价值”的例子。他说:“比如,在东方,龙不象《启示录》中描写的那样,它既不被视为一种令人害怕的动物,也不象征着巨大的邪恶势力,而象征着吉祥如意。”因此中文里的龙翻译成英语时保留其形象,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就不可能被很好传递,下面看《红楼梦》中的例子。

  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Hawkes的翻译如下:

  The old nun who kept it (the temple), hardy less surprised to hear of Bao-yu's arrival than s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had been told that a dragon had just fallen alive and kicking, out of the sky, hurried out to greet him, and ordered the old temple-servant who did duty as a porter to take care of the horses. (Vol. II, p.358)

  宝玉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天之娇子。他的忽然来到,对于老尼来说,不啻一条活龙自天而降。她喜出望外,受宠若惊一一且惊且喜,是这条“龙”的来到在她心理上的反映。在英语中,虽然也表现了惊,然而这种惊却丝毫不伴随喜:一个可怕的张牙舞爪的怪物自天而降只能让目睹者丧魂落魄,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敢近前迎接!读到这里,西方读者也许会发问:宝玉何以这般令人惧怕?因此既要保留形象又要使原文意思不致误解,译者只好加以注解。

----------------------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戎林海
外语教学,1990年第一期

  再如对传说动物“龙”(即英文的 dragon),中国人历来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袍”、“龙颜”、“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等说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dragon)乃是一种恐怖的怪物(英语词典的释义为 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因此,怎样对待有“龙”在内的词语翻译,是有待探讨的一个问题。

 【百度百科:戎林海,男,1957年生,江苏常州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1985);现任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

-------------

从文化转换角度谈动物成语的英译
赖菲州
龙岩师专学报,1990年第三期

  在各种语言里,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若直译出来,外国读者很难完全理解其寓意,甚至会产生误解。采取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来翻译,不仅能够使读者见到原语的意义、形象与风格,还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潜在意义。尽管译文有点罗嗦,却易显出被译习语的特色。例如:

  1)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以上译文是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北京外语学院编的《汉英成语词典》(以下简称《北外》)给的两条英译,其中一是直译、一是意译。但在直译之后仍加了意译或解释,这一增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尽管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伯的,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龙”是罪恶的象征。但在汉语中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神圣、帝王的象征,所以翻译时要使用加注的方法。此外,汉语里还有许多带“龙”字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盘虎据等,英译时,要注意用解释方法将意思准确译出。

------------------------------

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文化问题
陈林华,袁霁
外语界,1991年第二期

  “龙”(dragon)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权势”、“高贵”,“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均可反映出“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中,“龙”则被视为凶猛的妖怪、不祥之兆。

------------------------------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在运用英语时易于无意识地犯“言不由衷”的若干例
葛传槼
英语世界,1991年9月号

  近来时常见到“望子成龙”这句话。有人把它译成英语作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可谓“忠实”了。可是在意思上极不忠实;这就是无意识的“言不由衷”。dragon 这个词用于人是“可怕的人”,不是“可敬的人”,所以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是“望子成凶”,不是“望子成龙”。事实上汉语的“龙”和英语中的 dragon 都不是动物学中的术语,动物学中并没有“龙”或 dragon 这个动物。两个词都是从神话、传奇或童话中来的。把这两个词等同起来,不知道是哪位“人士”搞的。无论如何,由汉译英,如“人中龙”、“龙蟠凤逸”等成语中的“龙”都不可译作 dragon。

知网未收入本刊,特此上传原刊照片

 【《英语世界》原文脚注:“葛传槼乃英语专家,现已 85 高龄。1926-1942年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界书局任英语编辑。1942-1950年在上海竞文书局任总编辑,专出英语书籍,对英语学习者起了很大作用。1941-1986年先后在上海大同大学、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复旦大学任英语教授。所著《英语惯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颇为英语界所称颂。”】

---------------

跨文化交际学与外语教学
林大津
福建外语,1992年Z1期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参考系统,在理解某一词语时总是以此为参照,因此结果往往不同。……。又比如,dragon(龙)在我们着来是神圣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往往是罪恶的化身。这方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从英汉民族特点看其比喻意象的差异
俞雪华
浙江师大学报,1992年第二期

  再如中国人对“龙”的传统观念也与西方人截然不同。在原始社会中中国人以“龙”的形象作图腾来祟拜,到了封建社会,它被看作权势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因此,“攀龙附凤”,“龙腾虎跃”,“龙凤呈祥”诸类隐喻应运而生。“龙”(dragon)在英语中的涵义也可追溯到西方古代神话和传说故事中。希腊神话《卡德摩斯》(Kadmus)中的“dragon”(龙)是一个泉源守卫士的形象。同样在希腊神话《赫斯蓓瑞兹(Hespeidres)的花园中》的“dragon”(龙)也被描绘成守护金苹果的卫士。中世纪的西方传奇中被俘妇女均由“dragon”(龙)看守,但那时“龙”也是罪恶的象征,特别是指异教徒。把“Satan”(魔鬼)称为“the great dragon“(大龙)的隐喻首先可见于《圣经》。因此,英语中“Serpent”(毒蛇)与“dragon”(龙)往往可以互相通用。英民族把龙比作魔鬼在古英语诗“Beowulf”(贝尔奥夫)的描述里也可以见到。在公元 700 年左右,主人公贝尔奥夫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由此可见,“龙”的意象在英民族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

 【据检索,作者可能是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 1965 级学生。】

-----------

试论翻译中的文化矛盾
游锦波(集美航海学院)
福建外语,1992年Z1期

  比如说,“龙”(dragon)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用“龙”作帝王的象征。至今,“龙”在中国文化观念中仍然是炎皇的代表。中国人还常把自己比作“龙”的传人。但是,“龙”在英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却是一种凶恶的象征。“The Old Dragon”就是魔鬼的意思。……。事实上,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发展,欧洲人对于中国的“龙”与“孔雀”的观念已完全改变。关于“龙”的美好传说在欧洲已非鲜为人知,“孔雀舞”的艺术亦在欧洲得以传播。欧洲民族已无形中接受了中国的这些文化传统与观念。

------------------

英汉动物名词联想意义的比较研究
陆长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2年第三期

  西方人所指的 DRAGON,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是一种传说中的怪物,有着蝙蝠状的翅膀,喷火的,遍身带鳞的,尾部有触须的蜥蜴或蛇。在基督教文艺中,DRAGON 这种怪物都是被杀倒在圣人、英雄的膝下。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 多是指凶神恶煞的妇人,如 the dargon lady。狄更斯的《艰难时世》中的那位斯巴塞太太,被镇上的人称为 Bank dragon(银行的毒龙)。由此看来,英汉文化中的 DRAGON 和龙,它们的形象与联想意义有许多不同之处。

------------------------------

走向科学:回顾与展望 —— 中国的翻译研究(1950-1992)
范守义
外语研究,1993年第一期

   我们知道由于不同语言的说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问或时间空间,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而科技进步程度又不尽相同等等原因,常常会出现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的词汇空缺现象,诸如亲属词、颜色词、学衔、军衔、历史词、高科技词等等;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概念都由一个词来表示。词汇虽空缺,但概念是清楚的,总可以利用译语的现成材料,或音译、或意译、或音意结合、或造新词,来表达那个概念。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虽有对等词,然而其外延及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如 God/上帝(原义为天帝)或 dragon/龙,或一些哲学、文体学等概念。这就构成误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

--------------------

“龙”的英译
李玲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一期

  在东方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繁荣;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象征着危险、可怕和凶狠。据《圣经》记载,“龙”还是罪恶的象征。因此,尽管英语中的“dragon”和汉语中的“龙”在翻译中属对等词,但在东西方人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却迥然不同。鉴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有关“龙”的英译时应加以注意,以免误译。

 【据检索作者可能是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

谈文化与词汇教学
梅立崇
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一期

  “龙”在汉族人眼里是神异的动物,汉语的“龙”可代表皇帝,象征高贵,如“龙袍”“龙颜”“真龙天子”,又象征祥瑞,如“龙凤呈祥”,还比喻出人头地,如“望子成龙”;在英语中,“dragon”是凶恶的妖魔,可指凶暴的人,“His wife is a dragon”意思是“他妻子是个悍妇”。

-----------------------------

动物与审美——东西方文学中以“动物”作为比喻手段的审美比较
付凯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一期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描写龙的篇章是很多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学总根源之一的《楚辞》。……。在中国文学作品里,龙是吉祥、喜庆和高贵、威严的象征。

  然而,“龙”的意义在西方文学中有很大不同。《布鲁尔警句和谚语辞典》中载:

  A dragon is fabulous winged crocdile, usually represented as of large size, with a serpent's tail, whence the words dragon and serpent are sometimes interchangeable. In the Middle Ages, the word was the symbol of sin in general and paganism in particular.
  龙是一种的有翅膀的鳄鱼,体大,蛇尾;龙和蛇有时可互换,中世纪时,这个词总的来说是凶狠的代名词,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

  在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欢与朱丽叶》中,龙被塑造成害人的形象。莎翁写道:

  Juliet: "O, serpent heart, hid with a follow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朱丽叶:“哦,蛇一般的心肠,你怎么偏偏有花一般的面貌!可怕的毒龙偏偏守着这么一个可爱的仙洞。”(曹禺译)

  女主人公朱丽叶对龙简直憎恨极了。另外在一些具有文学性的传说故事中,龙还是吃人的恶魔。例如在《圣. 乔治和龙》“Sanint Geoge and the dragon”的传说故事中(摘自《文化基础辞典》“th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

  "......Saint Geoge seems to have been a soldrier in the army of the Roman Empire in about the 300. One version of the legend is that a dragon living in a pond was devouring people of the surrouding region and was about to eat the king's daughter when Geoge intervened and subdued the dragon."

  这个传说里的“龙”吃了附近的人。一次,当圣. 乔治赶到时,龙正要吃国王女儿时,被圣. 乔治征服了。这里的龙是吃人的恶魔。

  可见,关于龙的描写在东西方文学中有很大差异。

-----------------------

Peter Strevens 的文化障碍理论和我国外语(英语)教学(下)
胡鉴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二期

  比如“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高贵、神圣、伟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化身,中国人带着自豪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是在英语中 dragon 的含义就大不一样,Memillan Dictionary 给 dragon 下的定义是 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 usually withw wings and able to breathe out fire。并引伸为 fierce person(凶恶残忍的人)或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狡诈或虚伪的人)。因此当我们对英语民族的对话者自称为 The descendent of dragon 时必然引起诧异、不理解甚至厌恶感,有效的交际也就无从谈起了。

 【百度百科:胡鉴明,男,1924年生,广东省番禺市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为西南-西北大区外语教研会学术顾问,中南七省区外语教研会顾问暨广东省外语教研会顾问。1948年中山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建国后从事农村工作。1960年从教。1983年参加全国高考英语科命题。1984年调至五邑大学组建外语系并担任系负责人。1987年离休。1988年应邀到香港中文大英文系作专题学术演讲。1996年他先后在“粤港澳外语教学研讨会(香港)”及“中南七省区外语教学法第五次年会”上首次提出了交际法的综合型语言学习模式的独创性见解。】

---------

试论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马艳,李丽生(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四期

  “龙”(dragon)在汉文化里象征“权势”、“高贵”,“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成语均可反映出“龙”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 这个词常与凶恶严厉联系在一起,a dragon woman 喻指凶恶泼辣的女人。

------------

英汉比喻的地域和民族色彩
温科学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二期

  西方人也知道“龙”这种东西,在英语里是“dragon”。而“dragon”在他们的眼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请看英语词典下的定义:Oxford Advanced Lea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说它是一种长有翅膀有爪子的,会喷火的类似鳄鱼或蛇的怪物;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说是一种长着狮子的爪子,蛇的尾巴,模样象巨大的爬行动物的怪物;The New Columbia Encyclopedia 说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的。总之,“dragon”是一种邪恶的东西。最早出现 dragon 一词的英国文学作品大概是英雄史诗 Beowulf。它在诗里被描写成一个凶猛无比的怪物,守卫着宝藏,最后被英雄 Beowulf 杀死了,而它吐出的烈火把英雄烧成重伤。Dragon是这样一种东西,而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它的后代,这是否会使西方人误解以至有损形象?因此,有人主张干脆把“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这大概也不无道理。

 【据检索作者可能是广西大学教授。】

---------------

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许金杞
教育评论,1993年第六期

  譬如,汉语中“龙”这一词,中国人认为龙是吉祥的神异动物,是帝王的象征。“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驹凤雏”、“望子成龙”等说法一直是褒义词。而英语 Dragon(龙)不会引起英美人美好的回忆,“亚洲四小龙”,决不可直译为 Dragon,云云,原因在于“龙”给英美人的印象很可怕。据《圣经》记载,“龙”是罪恶的象征,所以英美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无法理解。

--------------------------------

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
孙德玉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

  dragon(龙)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没有什么地位;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种爬行动物,是“可怕”和“恶”的象征。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却恰恰相反。过去,它是“皇帝”的象征、“至高无上”;因此而创造了“龙颜”、“龙体”、“龙袍”、“望子成龙”等词语。龙(dragon)是我国文化的特产。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烟台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

试论英汉词的象征意义
张逵(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神圣、至尊、高贵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自豪。在我国古代,龙又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汉语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龙袍”、“龙床”、“望子成龙”等褒义词。但在英国人的心目中,dragon(龙)是一种鳄鱼身子、毒蛇尾巴、长着翅膀和利爪的妖怪,常常和毒蛇相提并论,象征邪恶、魔鬼,是基督教中“撒旦”的化身。由此可见,英语中的 magpie 和 dragon 与汉语中“喜鹊”和“龙”的象征意义相互对立,形成彼此象征意义冲突。

-----------------------------

语文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中特殊的美感因素
田惠刚(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东方丛刊,1994年第二辑

  “龙”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是一个能够腾云驾雾、挟雷带电、翻江倒海的神物,曾被视为庄严、威猛的王权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能够产生“美感效应”。然而,它在西方只不过是类似鳄鱼或巨蛇的怪兽,生有爪翅且能喷火,其职责是守护宝藏,不但引不起任何美的联想,反而会产生“负美感效应”。这一形象在东、西方差异如此之大,难怪造成西方人士理解上的困惑。

-------------------

试论英、汉语言的国俗语义差异
黎昌抱
台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二期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 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到国俗语义上。例如,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汉语民族人们颇为熟悉而有好感的。它除了“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这个字义外,还常被视为中华民族象征。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表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取其吉祥神异,如正月十五耍龙灯、五月初五赛龙舟等。连汉语习语“望子成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打地洞”、“龙凤呈祥”等也都蕴含着人们对龙的信仰和崇拜之情。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则会听 dragon(龙)色变,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 dragon 还有“〔圣〕海怪(指鲸鱼、鲨鱼、鳄、海蟒等)”之意,词组 the old Dragon 意为“魔王”。

--------------------------------

从社会文化的不同看词语关联意义的差异
张建华(石家庄铁道学院基础部)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4年第二期

  “龙”与“dragon”是又一对极易引起人们误解的词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龙在我国是至尊至贵的王权象征。皇帝们都自诩为真龙天予,是天经地义的人民的统治者。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龙的地位在中国至高无上,人们都想攀龙附凤。后来,它又引申为高贵、珍异的象征。语言也就相应地出现了龙袍、龙颜、龙庭等等褒义的表达方法,甚至美味佳肴也非龙肝风胆莫属了。于是乎,中国男孩以龙为名的数不胜数,象龙生、龙翔、龙云、龙迎之类俯拾皆是,就连希望孩子长大成才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望子成龙了。即使那些属相本为蛇的人,也不甘居人下,而要攀龙附凤地将自己的属相类化成属小龙的。仅此尚嫌不够,人们的愿望还有龙生龙,要生出一大群龙子龙孙来,把这高贵血统承继下去。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就荣耀地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不也叫做龙的故乡吗?“龙”在汉语里给人的荣耀感多么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与“龙”相对应的英文词“dragon”,在英国文化里的处境就大为不妙了。“dragon”在西方文化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而又邪恶的象征。西方人认为 drgon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因此,the old Dragon 就并非汉语的老龙王,而是魔王之谓;a regular dragon 也就成了(年轻女子的)凶狠的伴婆了。而 like a dragon 就成了凶猛的代名词,fight like a dragon 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拼命搏斗了。正因为如此,如果冒失地将汉语的“龙凤成祥”直译成英语,外国人必会惊诧不已。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dragon”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何来祥瑞可言?当然,随着相互交往的日益广泛,中外文化意识相互渗透,这些词的褒贬色彩差异有的也巳逐渐减弱或趋于消失。

---------------------------------

试论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陈明明
丽水师专学报,1994年第三期

  据《辞海》中解释,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是至高无上皇帝的象征。在汉语里出现了龙须、龙体、龙袍、望子成龙等褒义词。正如歌中所唱“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象征。但英语中 dragon 指的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在英国人心目中象征邪恶、魔鬼,是基督教中“撤旦”的化身。用来指人常含贬义。如外国人把打人的警察叫做“龙”、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这样解释:If you call a woman dragon, 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 翻译时应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如亚洲“四小龙”应译为“four tigers”。

-----------------------------------

英语比喻的等值翻译
李书翔,外语教研室
长治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四期

  另一方面,相同的形象则可能引起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如:龙(dragon)在汉民族文化中是吉祥威武的象征,而西方文中化中却是凶险可怕的魔鬼。

---------

文化氛围与翻译
粟山
怀化师专学报,1995年第三期

  “龙”(dragon),这是中华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吉祥和权威的象征。古时皇帝的脸被敬称为“龙颜”,与我们常人别无两样的血肉之躯被称之为“龙体”,而皇帝本人则被称为:“真龙天子”。在英语里,“龙”却无此殊荣,它是邪恶的象征。英国最早的《贝奥武甫》史诗中便记录了英雄 Beowulf 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并这样描述火龙:“The dragon set fire to the woods with its hot breath.”(火龙口吐热气,点燃了树林)。而“the old Dragon”一语则成为恶魔的代名词。单独的“dragon”一词则可以用来指凶恶残暴的人。我们常可以在一般作品中见到:“somebody said that somebody was an old Dragon”(xx 说 xx 是个魔鬼)。在《圣经》里,龙呈鳄鱼状,且还有翅膀,是一头会吃人的恶魔怪兽。

----------------------

翻译技能的培养与英语精读教学
金文丽
丽水师专学报,1995年第四期

  龙(dragon)在两种文化中表达含义不一样,在西方它是“邪恶”(evil)的象征,在中国则是“吉祥”的象征。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丽水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张加民,时锦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基础部)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三期

  如果交际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反映中英文化差异的例子很多,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再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权势、尊贵,而在西方国家“龙”则被视作“妖怪”、“恶魔”。

------------

读商标英译有感
刘增羽(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上海科技翻译,1996年第一期

(5)文化犯忌型。中国商标里喜欢用“龙”(Dragon)、“象”(Elephant)、“孔雀”(Peacock)等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西方一些国家,却是不受欢迎的东西。

  ……

  商标译名定案:应把此事看作本企业的大事,像给自家的宝贝孩子取名字一样,郑重其事,千万不能马虎。

-------------

“Dragon”是不是“龙”?
宗福常,王菊泉
外语研究,1996年第一期

  所有的英汉词典都把 dragon 释义为“龙”。其实这是一例因比附而产生的误译。

  为什么这样说?理由很简单:“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dragon”是西方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对两者的说法虽有相似之点,但有着重大的差异,因此不宜等同起来。

  ……

  综合上述各种论释,可以看出龙与 dragon 的相似之处仅仅在于有鳞有脚会飞这几点,而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异却不容我们忽视:

  1. 形相不同:龙体长,体与尾界限不明显,无翼;dragon 体短,似蜥蜴,体与尾界限明显,且有翼。

  2. 习性不同:龙兴云作雨,与水有关,成语有“龙潭虎穴”之说;dragon 喷火吐烟,与火有关。

  3. 喻义不同:在汉语中,龙为“高贵、威严”的象征,习语有“龙颜大悦”、“龙凤呈祥”等诸说法;而在英语中 dragon 为“凶恶”的象征,因而西方传说中有不少诛杀 dragon 的圣人。

  两者差别如此之大,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显然是不恰当的。

  ……

  那么,关于把 dragon 译成“龙的历史悬案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一似是而非的译法自西学东渐以来即陈陈相因,以讹传讹,至今已根深蒂固,大有先入为主之势。更为奇怪的是,这一错误的比附在当今国际文化融合的大环境中已部分地被西方人所认可 —— Brewer's 把中国龙说成是 the Chinese dragon 可资证明。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对 dragon 的释义不必象对 unicorn 的释义那样来一个全盘否定另起炉灶,由“麒麟”改为“独角兽”。但是,为事物画出一个庐山真面目还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冒昧提出对 dragon 的释义作如下的修订:

  dragon:1. 火龙(西方传说中会喷火的动物,状似蜥蜴,体大有翼)2.(中国的)龙(一般作 the Chinese dragon)3. …

 【据检索,宗福常为上海海运学院教师,王菊泉为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师。】

-------------------

浅议英语委婉语
杨丽娜(哈师大外语教研部)
函授教育,1996年第四期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中国人常说:“望子成龙”,就是盼孩子长大后能有出息;而在西方文化中,龙一直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的怪物,应该消灭。

--------------

理工院校外语教学与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张桂萍,王新凤(华东石油大学)
石油教育,1996年第十期

  由于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民族对同一词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中国人自誉为“龙的传人”,“龙”这个字眼具有特殊的含义。“龙”是吉祥物,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但对英美人来说,龙(dragon)只不过是一种样子丑陋吓人的怪物而已。

--------------

翻译与注释
初凌宇
英语自学,1996年第十一期

五、注释的另一好处,便是能增加读者的学识,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由于“龙”一字在中国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龙”在中国的含义已是非常熟悉了。如在韦伯斯特大词典中,便将龙释为:中国传说中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A beneficent supernatural creature in Chinese mythology connected with rain and floods.)在 Words Can Tell 一书中,有一段详细介绍了龙的含义:对中国人来说,龙是好运的象征。这说明“龙”的形象已遂渐为广大的外国读者所接受了。

  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翻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促进不同文化间人民的交流与理解。因此,翻译工作者要尊重译出语的文化,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随便改头换面。翻译史早已证明,外国作品的翻译给读者带来了异国风情,开阔了眼界,并且可以恰当吸收新的词语,新的意义,而注释往往是达到此目的的一条捷径。

 【未检索到作者单位。】

-----------------

试谈翻译中的可接受性问题
方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六期

  “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之物,故我们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龙”就是 dragon 吗?综合几本英语词典对该词的解释,dragon 是(1)传说中的,(2)有翼,有巨爪,披鳞,喷火,蛇形的,(3)怪物。上述前两点中,除‘有翼’一项外,其余与中国人对龙的出处和外形的理解大同小异。但第三点不是一个褒义词。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说:In Christian art, the dragon symbolizes Satan or sin. 撒切尔夫人有一年在保守党年会上在谈过她的内阁的政绩之后说:…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 可见该词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在英语中都是贬义的,拿来译中文的“龙”本来不大妥。那么音译成“(the) long”怎么样? 一来“dragon”已成定译,二来“long”与英语固有的单词 long 拼法相同,至少在英文中这样译是不合适的。

 【据检索作者可能是汕头文学院教师。】

--------------------

商标翻译要求神似
潘红福(建福州大学外语系)
中国翻译,1996年第六期

  如“龙”在汉语文化里是“权威、吉祥、力量”的象征,因而有不少商品以此命名。而在英语文化里,龙则是邪恶的象征,如果一概简单化地对译为 dragon,显然可能使英语读者产生不良联想,商标也因此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前面说到的龙, 虽则在英语读者眼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但并非一概得避而远之,在独到的搭配下,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嘉龙牌食用油则译为 Imperial Dragon,这里,dragon 一词受到 Imperial 的衬托,使人联想到遥远的皇宫、神秘的古国,同样具有异国情调。

----------------

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
卫华,邢爱云(郑州纺织工学院外语部)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年第三期

  不同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均会产生迥然各异的习俗,都可能在各自的成语中反映出来。例如,龙(dragon)在西方国家是邪恶与恐怖的象征,the great dragon 指的是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dan);而龙在我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有关于龙的成语均为褒义。例如: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

--------------

文化差异与含意翻译
蔡建平(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第四期

  要将含意准确地从一种语言中译出,无误地译入另一种语言,其中深层文化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含意本身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以龙(dragon)为例,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与龙密切相关,“龙”被中国人认为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力量、活力、至高无上的皇权”等等,因此汉语中有“龙腾虎跃”、“龙凤呈祥”、“龙子”、“龙孙”、“龙体”、“龙袍”等说法,人们都想“望子成龙”。以中国的“龙文化”隐述于常规关系中的语言含意 ,就很难以西方文化里的龙的形象来理解该含意,因为“龙”在西方文化规约性常规中,其含意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象征巨大的邪恶势力。

-----------------

浅论英汉成语的异同及翻译
王冰心(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

  这些与“龙”(dragon)相连的成语在汉语中使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然而“龙”(dragon)在英国人眼中却是一个百常可怕的巨兽。在英国人的日常口语中,它常用于指一个残酷成性的人。由此可见一些英汉成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

翻译中的动物比喻及其文化差异
阮晓琴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

  龙(dragon)在中国封建王朝是皇权、帝王的代名词,凤指皇后。帝王成婚叫龙凤呈祥。龙凤使人联想到权势、威力。旧时还用以比喻圣德之士。在西方,龙来源于圣经故事,在中世纪象征罪恶。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 the great dragon。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河南行政学院)
中国翻译,1997年第四期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应值得注意。比如“龙”与“dragon”,虽然其本义(denotation)相同,但其引申义(connotation)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英语中“dragon”的文化意义为“怪物、魔鬼、凶残”等,它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憎恶的象征。而汉语中的“龙”字则恰恰相反,它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意义。自古以来,“龙”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神圣、高贵、珍异、吉祥、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我国古代,“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所以皇帝自喻为“龙”,皇帝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历代帝王所用的东西都冠以龙字:龙廷、龙袍、龙床。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汉语也常讲“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等。但由于“龙”与“dragon”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因此有些有“龙”字的汉语不能直接译为“dragon”,如“望子成龙”不能直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应意译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而“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应转换喻体,译为“four Asian tigers”。

  总之,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极其复杂的问题。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两种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

英汉语言喻体和联想的异同及其翻译
张莉(华北电力大学)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

  在汉语中,龙是吉祥和权威的象征,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飞凤舞”。而在英语中,龙(dragon)是恶魔的代名词,可指凶恶残暴之人。

----------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语言
陈燕萍(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一期

  有时动物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也颇能说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如中国人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龙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之物,古代的中国皇帝都爱身穿“龙袍”,头戴“龙冠”,端坐“龙椅”,宫庭台阶的浮雕上常刻有龙凤呈祥图,龙的语言符号也总带着褒义色彩,如“望子成龙”、“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龙并非大吉大利之物,常被视为凶猛的野兽。如法语中的龙(dragon),旧时有“悍妇”的意思,英语中也是指“凶暴的人”。

---------------

汉英对应词联想意义异同初探
成方志
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龙”(dragon)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经常使人联想到“成功”、“生机勃勃”、“权贵”。它也是“帝王”、“皇家”的象征,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攀龙附凤”、“真龙天子”、“龙袍”等。然而,英语里的“dragon”令人想到的是一个凶猛可怕的怪物,它“兴风作浪,杀人放火”,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邪恶”、“恐怖”。“dragon lady”不是“龙女”,而是“母夜叉”、“母老虎”。“龙”和“dragon”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使英语国家的不少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常说的“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亚洲四小龙”在英美常被译成“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以避免由于“dragon”的联想意义不同而造成译文背离原意。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滨州学院外语系教师。】

--------------

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
张志鸿(山东建材学院)
菏泽师专学报,1998年第一期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这也是文化制约因素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比如,“龙”(dragon)在汉文化中,把它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因而有“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dragon)是一种恐怖的怪物,指代“魔鬼”。“龙”在东西方文化中均属想象的事物,但两者对它的看法大相径庭。

-------------

翻译中的文化矛盾略论
雷静(湖南常德市第一中学),龙纯良(湖南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武陵学刊,1998年第一期

  英语中的“龙”(dragon)是凶恶的魔王的象征。而“龙”在汉语中表达的是帝王的象征,是炎黄的代表。

------------

从跨文化交际看翻译标准
罗明楚
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一期

  又如,在中国文化上,龙含有褒义,龙在中国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基督教文化里,dragon 的涵义与中国的龙正好相反,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由于龙(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中国人所说的“亚洲四小龙”,在英文中为“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直译为汉语为“亚洲四小虎”。

 【惠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新闻:罗明楚校友是惠阳师专 1989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于 19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师范大学继续学业,后留校从事外事工作,2000年赴美进修,2005年定居美国,现在恩波利亚州立大学任教。】

------------

图式理论和外语写作
李明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二期

  同样的道理,在中文里经常提到的“亚洲经济四小龙”,若直译,在西方人眼里,便难免失去原有的褒扬之意,给交流带来障碍。因为“龙”(dragon)在中华文化里是吉祥的神物,而在西方文化里却是不吉祥的怪物。“龙”的形象东西方人头脑中的有关图式完全不同。所以,英语里的对应说法便成了“四虎”。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语言学研究中心于 2009年12月挂牌成立。中心由原英语系与英语语言文化系语言学教研组整合而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由郎天万教授、龙日金教授、李明远教授等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语言学教学和科研传统。】

李明远教授

----------

英汉文化中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之比较
张宜波,刘秀丽(石油大学)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

  dragon(龙)在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的第 427页上是这样释解的:(1)神话中像巨大爬虫一样的动物,有翼、有爪,嘴能喷出烟火。(2)若称女人为 dragon(龙),意味着她又凶又令人生厌。《圣经》记载龙是被乔治用梭标杀死的。外国人把打人的警察叫龙。Dragon(龙)的这一文化内涵亦可从英国最早的贝奥武夫(Beowulf)斗火龙的故事中得以认证。成语:sow dragon's teeth(播种龙牙)意即“引起纠纷、挑起争斗”。而在汉文化中,龙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严。《现代汉语词典》第 730页上作如此解释:“(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龙袍、龙床”。由此可见,两种文化中对龙(dragon)这种动物及其内涵的不同应加注意。汉语中“龙”字还有“活跃、喜庆、吉祥”之义。如:“龙腾虎跃”、“龙争虎斗”、“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绝没有英语中的那种贬义。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译应译为“four tigers”(字面意为“四小虎”)。

---------

汉语水平及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刘治军(渝州大学外语系)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三期

  此外,象龙(dragon)、海燕(petrel)、猫头鹰(owl)、孔雀(peacock)、杜鹃(euckoo)等,在两种文化中都会产生意义相反或矛盾的联想。在翻译这一类内容时,要特别注意。

  ……

  综上所述,翻译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跨文化的交际。一个好的译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外语和母语水平,同时还要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差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更加达意、更加传神。

------------

商标词文化与翻译
陈玉莲(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徐创新(广西民族学院)
广西商专学报,1998年第四期

  例如,龙是中国的象征,人们常用“龙的传人”来比喻中国的炎黄子孙;龙还是皇权的象征,因而有了“望子成龙”的说法。因此,“龙”在商标词里用得很多。可在西方文化中,龙(dargon)是一种邪恶、凶狠的动物,人们恨不得把它消灭掉。所以,商标词里就没有“dragon”这个词。

--------------

导游翻译技巧刍议
陈经华(集美航海学院基础部),张百佳(厦门鹭江大学外语系)
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8年第四期

  有人把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认为龙(dragon)使西方人产生邪恶怪物的联想,把龙译成 tigers 达到动态对等。然而,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中国,关于龙的文化是不应该避开的。在现场导游中,还是译成 four dragons,并对中国寓意于龙的蓬勃腾飞形象,加以解释为好。

-------------------

英汉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朱章华(安徽大学外语系)
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六期

  又如“龙凤”在汉民族看来是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内涵的神异动物。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凤”为皇后妃子。如“龙颜 、龙驹凤雏 、凤子龙孙、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凤毛麟角等。还有“望子成龙”一说,意指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作为。然而,在西方人看来“dragon”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在一些传说中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胜的情节。这种“可怕的怪物”与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的“龙”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其文化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

  又如汉语中比喻性词语的直译处理: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为量也”。(《红楼梦》)

  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P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of Peiching turn to observe to Chia C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May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come this young phoenix may even surpass the old one?"

  虽然“龙”在英语国家的涵义与汉语里的大相径庭,但翻译时也不可将其改头换面,否则便丧失了汉语中原有的民族文化色彩。直译的同时也应使英语国家了解东方文化。每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为了求“同”而除却一切“异”。

------------

影响学生英语交际的障碍与对策
吴伯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一期

  再有我们中国人视“龙”(dragon)为圣物,把它奉为高贵、权力的象征;而西方人却视“龙”为凶物,是吃人的恶魔(evil),《圣经》(The Bible)就把“龙”看作是罪恶的化身,是不祥之兆。所以“亚洲四小龙”一词经过文化转换,译成为“亚洲四小虎”(Asian four tigers)。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

--------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胡彩玲(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研室)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另外在中国封建皇朝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风”代表后妃,是吉祥的象征。汉语中常说的“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词语。如果直译成英文,就会词不达意。因为他们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而 phoenix(凤)与复活、再生有关。

-------------

英汉“动物词 + 器官词”结构对比与翻译
赵伟礼(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外语系)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龙”(dragon)在英汉两个民族心中的价值差别是巨大的,褒贬态度也十分鲜明。

----------------

从“文化错误”谈中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樊葳葳(华中理工大学外语系)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二期

  文化习俗的错误往往因各自语言的词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沉淀而产生。在各种语言里存在着相同和相似的词用来描述客观世界。这是因为人们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物质生活条件基本相同。但是经常出问题的就是那些代表不同概念的词汇和表达。如龙(dragon)这个词,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表示权力、地位、幸运、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代表恶势力。

-----------------

英汉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
邓凡艳(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

  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由中西不同思维模式所造成的文化及观念的差异几乎无处不存在。例如各种动物名称,在英汉语中是基本一致或非常相似的,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却并非完全对等。如龙(dragon)在中国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谓“龙凤呈祥”,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化身。

--------------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胡世芳(包头师专外语系)
阴山学刊,1999年第四期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的龙被视作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的神物,作为庄严威猛的王权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飞凤舞”、“龙盘虎踞”这些成语可见中国人对龙的喜爱。而在西方“龙 ( dragon)”出自希腊语“drakon”,是传说中有翼的鳄鱼 ,身躯庞大。在《圣经》中,撒旦被称作巨龙(the old dragon),所以,中世纪以来,“dragon”象征“罪恶”、“异教”,表示凶猛的人,母夜叉。

------------------

汉英商标词探析
陈秀珍(西安统计学院基础课部)
统计与信息论坛,1999年第三期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龙凤呈祥”在许多商品、礼品上屡见不鲜。而在英语文化中则认为龙(dragon)是一种邪恶动物,应予剪除,故英语商标中没有以龙作为商标词的。

-----------------

中西文化比较与汉英写作风格宏观对比分析
赵秀凤
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三期

  英语语言学家 J.昂莱斯说:每一种语言的词汇特征,可以反映应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面貌、物品、制度、习俗及活动等。词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同一事物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联想与反映。如“龙”(dragon)在中国人眼中是神圣与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因此词汇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不容忽视。

 【据检索作者可能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师。】

-------------------

文化差异与广告翻译
文华增(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三期

  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对广告目标市场国的文化特征进行从里到外,由大到小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很有必要对目标国人们的宗教,风俗习惯,教育水平有所了解,迎合目标语言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譬如,不同宗教的人们就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禁忌,风俗习惯的差错可能造成对产品的敌意,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龙是皇权的象征,我们有“龙子龙孙”之说,同时又把龙当作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我们常说“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大吉大利,有所作为,连给男孩命名也常用“龙”字,而英语中的“龙”(dragon),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是妖魔的化身,因此英语中没有以“龙”命名的产品。

-------------

比喻在中西文化中之联想与翻译
肖辉(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习,1999年十二期

  龙(dragon)和凤(phoenix)。在中国封建皇朝时代,人们把龙、凤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

--------------

试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候玉琴,赵子华(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如汉语中的“龙”(dragon),在英国神话中是满嘴喷火凶狠残暴的庞然怪物,为英民族所厌恶。因此它常常指凶暴严格的监护人。英国人把打人的警察叫 dragon。“亚洲四小龙”英译为“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相反,“龙”在汉族神话中,却是自己的光荣祖先,为汉族所崇敬,相对应的词有龙子、龙王、真龙天子。表示喜庆吉祥的有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

论文化的可译性
左飚(上海海运学院)
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二期

  大凡论及中国文化,人们总不免提起“龙”。四海之内的中国人都把自己看作是“龙”的传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汉语中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义词,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等。中国文化常被喻为“龙”的文化;当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被比作是“龙”的腾起。可就是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占显赫地位的“龙”字,在翻译中竟成了令译者望而却步的难关。

  有吉庆、欢乐内涵的“龙舟”译成 dragon boat,成了西方人心目中模样凶神恶煞的怪船。“龙凤呈祥”译为 dragon and phoenix bringing in prosperity 更使西方人大惑大解,作恶多端的 dragon 与长生不死的 phoenix 相提并论很不协调,二者何以能带来繁荣昌盛?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名称“龙的传人”译成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无异于把中国人描绘成魔鬼的后代。望“龙”兴叹的译者有的只好采用改换形象的手法,有的干脆避而罢译。“上海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龙头”一语被普遍译成 Shanghai plays the leading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此译固然还算达意 ,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及生动的比喻已荡然无存。一个在汉语中流光溢采的字竟在英译中如此羞于见人,这不能不说是译事的悲哀。

  问题究竟在哪里?问题在于“龙”与 dragon 根本不是对应词,而长期以来却被视为对应词。龙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而 dagon 在中国文化中也不存在 ,都是属于玄奘所说“此方无”的词语。把不对应视为对应而孜孜以求,把不存在看作存在而死抱不放,必然陷入作茧自缚的困境。翻阅一下汉语的《辞海》和任何一本有影响的英语原版词典,就不难发现“龙”与 dragon 的巨大差异。“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辞海》),而 dragon 却是西方“传说中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LDCE: 309)。前者“有鳞有须”而后者“有翼”;前者“兴云作雨”而后者“喷火”;前者是“神异动物”,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而后者是“巨大怪物”,是“魔鬼和罪恶的象征”(Brewer's DPF: 341),据《圣经》记载最终被乔治用梭标杀死。把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动物等同起来,也许是第一部收入 dragon 词目的英汉词典或第一部收入“龙”词目的汉英词典的编者的失误,而后来出版的辞书则因循沿袭,以讹传讹,直到当今。在这错误释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有关“龙”的翻译的阐述和评论自然是无本之木了。大前提既错,命题的论证不管怎么严密,其结论也不可能是正确的。不从根本上推翻这个错误的大前提,涉及到“龙”的翻译必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国内一些学者有关“龙”的论述也因此而走入误区。……。如果没有当初的误释,也许中国“龙”早就为西方人所认可甚至喜爱,也许中西文化之间因此少了一点理解的屏障,涉及到龙的翻译也不致于令人如此望而生畏。

  ……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龙”是可译的,但是,把带有“凶恶”寓意的、毫不相干的 dragon 强加给“龙”的误译沿袭已久,积重难返,这为“龙”译的纠正造成了不可低估的难度。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只有两条出路。其一,维持原译,等待升值。长期在中国工作的一些英、美专家对于“龙”的英译名 dragon 尽管感到费解,但因听得多了,有关“凶恶”的联想逐渐淡化,于是也跟着讲起来。有的人用 the Chinese dragon 来加以限定,此外 ,西方有的辞书,如 Brewer's DPF,也用这一名称来指称中国的“龙”。 原先不可译性的零值已稍有增值之势。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原译的逐渐升值是可能的。但这种趋势能否促成英语国家广大读者的最终接受,目前尚难预测,前景不容乐观。

  即使在中西文化交流如此活跃的今天,英国著名刊物 Economist 1997年10月一期的封面标题 Greeting the Dragon 及其文中的“dragon”一词仍然带有明显的贬义甚至敌意。

  文化积淀所造成的心理定势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变,毕竟“龙”和 dragon 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对立的、相反的,读者的拒斥心理也必然是强烈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对于升值的等待将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其二,重起炉灶 ,另立译名。

  “龙”是一个“彼方无”的概念,要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语或对应语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觉得以音译加解释或附注的译法为妥。随着读者接受度的提高,解释或附注会自然消失。鉴于“龙”的拼音与英语中的 long(长)同形 ,不妨通过首字母大写以示区别。我们建议以 Long the Chinese totem 作为“龙”的新译名。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并期待着译界能提出更佳的译名,再创一个变“不可译”为“可译”的“奇迹”。

  (原文尾注:【作者简介】左飚,教授,上海海运学院外语系主任、语言文化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英语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及英语教学法。)

左飚教授

  【编后记】我使用“龙 dragon 翻译”作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搜索全文中有这三个词的学术论文,截止到 2005年十月底(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前夕),共有两百九十一篇,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其中发表于 1999年底之前的有四十六篇,其中仅一篇和译龙问题无关。加上我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几篇论文,我把文中的有关论述摘录出来,以便大家参考使用。但我还是建议使用者下载论文原文进行核对,并阅读上下文以确定上述摘录符合作者原意。

  多数论文没有注明作者单位。已经注明的,我已经照录。对未注明所在单位的作者,我作了检索,结果谨供参考,欢迎纠错或补充。

  上述摘选可能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或提供信息。

  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谈论译龙问题的是吕炳洪教授,他于 1987年即指出 dragon 和龙的寓意有本质区别,可惜没有找到吕先生的照片,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寻找。

  从吕先生指出译龙问题以来,三十余年飞逝而过,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争取在 2024年龙年之前,完全解决译龙问题。2024, the year of Loong!

(黄佶收集、整理、编辑、配图,2020年12月5日)

  【补记】今天发现仲掌生先生在 1980年即已经指出龙和 dragon 这两个概念“在人们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特补充之。(黄佶,2021年11月21日)

相关链接:

  跨世纪的先见之明:中国学者论译龙(1980年 - 1999年)

  绝无仅有的异口同声:中国学者论译龙(2000年 - 2005年)

  译龙风云拉开帷幕:中国学者论译龙(2006年 - 2014年)

  大多数人选择 Loong:中国学者论译龙(2015年 - 2023年)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