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而导致的误译屡见不鲜

原标题: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
孙德玉,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I、引言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 Edward Tylor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界定:“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语言学家 J.C. Catford 曾谈到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翻译是用译语的对应语言材料代替原语的语言材料的活动。”又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Translation is unity of two cultures)。以上论述说明,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A. Nida 根据文化特性将其分为五类:生态学(ecology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 )、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

  本文拟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作以简要论述。

II、语言与文化

  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是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经历为基础的;语言始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任何一种语言都可视为一个反映具体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变迁往往追溯到文化上的根源,而文化又通过语言来呈现。如,talent 一词,原来是古希腊的一种货币单位,泛指“金钱”。后来因圣经中的一个象征性的故事,它的词义才演变成现在的“才能”、“才干”。故事大致是,一主人外出时,给三个仆人分别留下一笔款。回来以后,他称赞把钱拿去投资的两个仆人,把那个只知好好保存而不知利用钱的仆人赶出了家门儿(见《新约. 马太福音》第25章第14-30节)。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邱吉尔曾向当时的非交战国——美国发出一次呼吁,把反法西斯的历史使命称之 job。从那以后,job 这一口语词便具有正式文体的色彩,常用来称谓政府要职。如,Lodr Hailsham seems to be raring for the job. (The Economist, 1963-10-26)(Hailsham 勋爵似急欲谋此职。)

  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其主要原因是它们彼此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翻译者没有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要翻译一种语言,应首先获取与该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而导致的误译或硬译或死译屡见不鲜。如,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chilles, ……. 有人因不了解 the heel of Achilles 文化背景知识而硬译作“守门员是这个球队中的 Achilles 之踵。”这种译文对广大读者来说将是一种语障。他们很可能感到不可思议。相传,Homer 的史诗 Iliad 中有一位神勇无比的英雄叫 Achilles。他出生后,其母——海上女神 Thetis 把他带到 Styx 神河浸神水。这样可使他刀枪不入。但是,这位母亲是用手提着他的脚踵将他浸入水中的,其脚踵并未浸水。这成了唯一可以使他致命的部位。在 Troy 战役中,他被 Paris 一箭射在脚踵上,命丧沙场。从此,Achilles' heel / the heel of Achilles 成了一个成语,引申为“唯一的弱点”或“致命的地方”。

  又如,I see every face here an ell broad. 有人译作:“我在这里看到的每张面孔都有一肘宽。”这种译文成了翻译界的笑柄。原来有一历史事实:古代英国人用 foot 和 ell(= elbow)测量长度。1 ell = 45 英寸。每一面孔有 45 英时宽是不可能的。英国人根据长度单位用 long 形容面部表情,表示“忧愁”、“不快”,用 broad 表示“高兴”、“欢快”。上句中的 ell broad 是后者的夸张用法。

  再如,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the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 如果不了解“英国的邮筒都是红的”这一文化事实,译者不会在其译文中补加“错把她当作邮筒使用”而死译;读者对此会迷惑不解。

  以上事例说明,语言依赖文化而存在,文化通过语言来呈现。

III、语言文化比较与英汉翻译技巧

  从某一意义讲,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通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其对应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根据各类的不同特征,可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

1、完全对应型,……

2、半对应型,……

1)字面意义所指相同,其内涵不同,……

  从符号学看,英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有时,英汉两种语言符号所指是同一种东西或自然现象,但其内涵或言外之意大相径庭。比如,英汉两民族都有用颜色来比喻颜色以外的事物或现象。但比喻的对象或比喻的对象的性质不同,有时甚至恰恰相反。如,red(红色),英语民族用以比喻“脾气暴躁的人”;汉语民族用来表示“忠贞"; yellow(黄色),英语用来表示“胆怯”,汉语表示“显贵”;blue(兰色),英语比喻“沮丧”,汉语表示“阴险”;white(白色),英语比喻“清白”,汉语表示“奸诈”;black(黑色),英语比喻“邪恶”,汉语表示“正义”。对这五种颜色的情感特征,从我们京剧中人物的不同脸谱也能辨别:红脸——忠臣、白脸——奸臣、黑脸——清官,等等。

  又如,vinegar(醋),英语民族常将其与“不高兴”、“坏脾气”联系起来:His retort was delivered with a strong note of vinegar.(他以强烈的反感的口气进行了批驳。)我们汉语民族常把它与“妒忌”联想到一起。dragon(龙)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没有什么地位;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一种爬行动物,是“可怕”和“恶”的象征。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却恰恰相反。过去,它是“皇帝”的象征、“至高无上”;因此而创造了“龙颜”、“龙体”、“龙袍”、“望子成龙”,等词语。龙(dragon)是我国文化的特产。

  为了沟通这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交际中的语障,翻译时需在原语的语言符号的表面意义之后补加文化说明。其具体翻译技巧应是“直译+附注”。

2)字面意义所指不同,其内涵相同,……

3、非对应型,……

  翻译理论家 A. Eugene Nida 对以上情况曾提出“同构现象”的理论,指两个传递相同信息的不同词语、段落和篇章。这一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译者把信息从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传递到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结构时,既要把原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完全译出,又必须将原文的内涵成分译明。这样,译文篇幅一般要略长于原文。特别翻译“半对应”和“非对应”关系时,因不得不采用加注说明等方法而拉长译文。Nide 曾用示意图形象地描述了在他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

  说明:示意图(一)表明原文信息可以被原文读者接受。示意图(二)中的虚线表示“拉长”了的译文,比原文难度减小,使译文读者可以接受。

  两示意图说明,译文与原文形式虽不同,但传递的信息相同。也有人将此称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的相异性同等效果法则。”

IV、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文化中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这使翻译成为可能;然而,再容易的原文也会含有若干外国人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中国翻译,1986年第四期第 29页) 文化知识越丰富,对原文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译文的表达也就越确切、越完美。

  (据检索作者应该是烟台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编后记】奈达(Nida)的这个模型非常形象直观。跨文化翻译时,目标受众不熟悉异国文化,所以译文可以通过注释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作注释后自然会增加译文的长度。

(黄佶,2022年7月3日)

相关链接:

翻译学泰斗奈达叮嘱注意译龙事项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