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学术论文摘选

津巴布韦的图腾蟒蛇是这样变成基督教里的杜拉根兽的

  【编者按】这篇论文的中文表述有一些不足,但是提供了大量信息,让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到津巴布韦文化中蟒蛇(shato)这种具有一定神性的动物如何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内涵逐渐走向负面的过程。Dragon 是基督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基督教传教士把圣经里的 dragon 汉译为龙,把中国的龙译为 dragon,实际上也是基督教文化试图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手段。我不是在危言耸听。God 和“上帝”互译,就把中国文化中的“上帝”概念彻底颠覆了。中国人现在所说的“上帝”都是基督教里的 God,而不是出自《大雅.荡》“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里的那个“上帝”了。(黄佶,2022年10月7日)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津巴布韦与中国文化背景中“龙”的形象及文化意义差异
Mandiringana James Tinashe(马俊贤),王悦欣(导师)
河北大学,二〇一八年五月

摘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趣而复杂。许多人想知道和了解中国文化,但由于一些误解和文化差异,有一些人就放弃了,然后他们永远也没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对龙的形象有一种特殊的看法。龙的形象对世界上的许多文化包括津巴布韦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津巴布韦文化中,龙的形象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人对这条龙有着复杂的感情。由于中国人民赴津经商、旅游,以及津巴布韦人赴华学习,现在有必要写这篇论文来洗掉眼中的迷雾或者扫去脑中关于中国龙形象的怀疑。 因此,本研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研究中津两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其文化意义的差异,找到中津两国文化传播之路。如果了解了中国龙的文化背景,那么学习两国的语言及文化也会变容易。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被赋予了高贵与吉祥的寓意。然而,西方国家对龙的主流翻译是 dragon,带有一种邪恶的印记,龙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了邪恶的象征。

  津巴布韦作为南非重要的文明发源地,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思想上也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化中融入了基督教文化,从而对“龙”的认知也更加丰富。……。

  承认世界文化的交融性与多元性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减少沟通障碍与文化误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本研究选择“龙”的形象和寓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津巴布韦与中国两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及文化差异,对澄清文化误判,加深文化沟通与了解都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综述

第 2 章 中国“龙”的形象
2.1 中国“龙”形象的产生
2.2 中国“龙”形象的历史变迁
2.3 中国文化中“龙”的含义

第 3 章 津巴布韦“龙”的形象

3.1 津巴布韦图腾文化的历史变迁

  很多不同的国家被特定的实践和信仰所定义,这些实践和信仰定义了他们的本质。在前殖民时期,津巴布韦人民遵循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使他们成为独特的部落。这些习俗不仅定义了他们,而且引导他们度过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毫无疑问,庆祝图腾的做法在非洲社会是同义的。Sigmund Freud 在他的书《图腾与禁忌》中定义了一个图腾:一种可以食用或无害或危险的动物,更罕见的是它是一种植物或一种自然的力量(雨、水),它与整个家族有着特殊的关系。图腾代表神秘或仪式的内在统一。图腾通常是古代的法律和法规的基础。在津巴布韦社会,打猎、杀死或伤害动物或植物图腾是违反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这种态度一直是津巴布韦社会中存在的环境法律和法规的基础。

  在当代津巴布韦社会,至少有二十五个可识别的图腾,有六十多个主要的名字(zvidawo)。每一个津巴布韦的部族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图腾(由“mitupo”这个词所指定)和主要的赞美之名(chidawo)来确定的。……。

Mitupo - Totems Zimbabwe

  图腾的另一个目的是强化氏族的社会身份,这是每个社区成员保护和捍卫图腾的义务。这一义务的范围从不伤害动物或植物,到积极喂养,救助或照顾它的需要。非洲故事讲述了人们如何成为拯救他们图腾的英雄。……。

  除了通过图腾保护来保护动物之外,还有其他的禁忌是用来保护其他动物物种的。在津巴布韦有这样一个俗语:“ukauraya shato, mvura haizonayi”,意思是如果你杀死一条“龙”(蟒蛇),就不会有降雨。

Shato = Python,维基百科

  作为一种罕见的、无可指责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爬行动物,“龙”(蟒蛇)受到津巴布韦环境退化禁令社会的保护。……。

  同一图腾的人是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津巴布韦人民甚至在部落边界上认识到这个图腾的统一。图腾身份在传统仪式中非常重要。例如,同一图腾的人,即使是来自不同部落的人,也可以开始埋葬死者。然而,一个不同图腾的人不能入葬,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就有可能向死者的家人支付一大笔罚金。

  尽管许多人信奉基督教,但图腾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坚持图腾,不同的津巴布韦部落强调对彼此的传统和信仰的理解。对图腾对象的适应往往带有深刻的宗教和精神意义,可以与祖先联系在一起,与禁忌相关。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津巴布韦人民也通过适应不同的图腾来了解非洲文化。毫无疑问,图腾的使用将非洲人与世界上其他人类隔离开来。

  ……。虽然殖民化改变并摧毁了与非洲传统和文化相联系的不同做法,但图腾仍然是不容易被摧毁的方面之一。图腾的问题显示了在津巴布韦定居的不同部落的 unhu 或 ubuntu(人品)的价值,图腾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属性与津巴布韦的传统联系在一起,他是被定义的。例如,图腾狮子(shumba)被识别并给予了图腾,因为它表现出勇敢和狮子的无畏品质,如声称和入侵领土。这些品质将有助于人们发现他们的勇敢和狮子。

  在这个现代的津巴布韦,基督徒不愿相信非洲的图腾和部落,但他们是非洲人。津巴布韦人被告知参加任何涉及图腾、宗族和传统医学实践的传统仪式都是一种罪恶。百分之八十七的津巴布韦人是基督教徒,因此在津巴布韦文化中,图腾信仰正在慢慢消亡。一些基督徒现在甚至可以吃他们的图腾,甚至不用害怕失去牙齿,因为根据基督教教义,谁都可以吃什么动物或可以吃任何东西。另一方面,年轻人开始喜欢他们的图腾,因为他们觉得很有趣而能给古董感。举个例子,一个是 Mhofu(大羚羊)图腾的人,现在他们称呼的不是 Mhofu,而是 Mhofela。

  一些人甚至根据他们的图腾来命名他们的公司,有些甚至把它们图腾作为他们的网络名称。举个例子,非洲鱼雕的图腾,已经把自己的旅行公司命名为“鱼雕旅行”。

3.2 西方基督教思想对津巴布韦的影响

  ……。

  津巴布韦人对上帝有着强烈的信仰,他们通过被称为灵媒的中间人来接近上帝。……。百分之八十七的津巴布韦人口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因为这是非洲西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西方的教育,包括识字和掌握一门欧洲语言,成为进入现代社会的条件。在殖民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教育都掌握在基督教派的手中,他们不仅想要改变非洲人,还想灌输西方价值观。基督教挑战传统信仰体系,促进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的传播;特别是,它试图将一夫一妻制和核心家庭作为规范。殖民统治和传教士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施加的压力所引发的文化变化,已经足以成为津巴布韦一场新的文化政变的标志。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这一点在津巴布韦的经验和意识方面更为明显。在健康问题上,现代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方法。

  毫无疑问,欧洲人所传播的基督教信息,被西方文化所覆盖,并带有一种帝国主义的细微差别。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洲人从传教士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做法并不好。根据 Edusa-Eyison 的说法,这些欧洲传教士不尊重人民的文化,因为非洲的一切都是原始的、异教徒的、恋物的,以及欧洲人眼中的异教徒。因此,非洲人被告知,为了成为基督徒,他们必须放弃他们的文化习俗,接受欧洲人(这是一种一揽子交易)。……。这种教学的不利影响是,它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自卑情结。这是因为他们现在相信,为了成为一个基督徒,人们必须抛弃他/她的文化,因为他们被认为是野蛮和野蛮的。……。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接受了这些传教士传播的信息并传递给他们的人,认为接受他们的文化认同/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传教士传播的基督教的信息是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像他们被教导的那样,你要么是基督徒,要么是传统主义者。因此,那些在基督的教义中看到了善的人,并接受了它,但仍然想要保持他们的文化遗产,不得不求助于一种精神分裂的生活。他们白天练习基督教,晚上去参加他们的文化仪式和仪式。这在当地的基督教社区和家庭中引起了许多误解,因为成员们感到尴尬,被他们的兄弟姐妹称为“异教徒”,只是因为他们参加了一个传统的仪式。

  津巴布韦的文化西化趋势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西方文明已经优先于津巴布韦的价值观和文化,而后者被认为不如前者。同所谓第三世界的其他社会和文化一样,西方文明对津巴布韦的影响使整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连续。这导致了一种文化上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经常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真正的困境。换句话说,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津巴布韦的现代化经历充满了紧张。独立后的津巴布韦面临着如何拥有真实身份的问题,这是一种非洲和津巴布韦的新文化。当文化被破坏、改变和重新定义时,人们就失去了过去生活方式的感觉。一种压迫性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从人民中分离出来的时间越长,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祖先的感觉就越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殖民者带来的新方法而不是传统的根源,他们没有质疑他们的教育和信仰。西方的方式,有效地融入到土著文化中,最终成为社会和文化规范,在自由斗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在殖民部队离开后仍然坚持不懈。

  在殖民时期,基督教会在那些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地区建立教堂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 1914年,新教徒和后来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津巴布韦建立了教堂。从教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成果的时期,成千上万的人皈依了基督教。非洲人民也从其他方面受益于基督教会的扩张,例如,教会在非洲语言的抄写中起了主导作用,教人们阅读和写作,建立医院和提供医疗服务,实施科学的农业方法和引进新作物。土著人民也接受各种技术技能的训练。

  津巴布韦人和动物群体的团结似乎受到了西化的影响。这是一些动物在游戏公园被驯服的地方,从而将它们与人类世界隔离开来。动物在国家公园里。蛇也被驯服在蛇公园里,它们与人类世界的接触是有限的和人为的。动物和鸟类在交流、预测、预见未来的关系上都很重要,它们通过与祖先的交流来预测未来,包括长寿、死亡、命运和不幸、天气和季节。预测和预见的能力是至关重要和独特的技能,因为它与津巴布韦的社会-生态-政治和宗教组织有关,因为津巴布韦社区是基于农业的。他们需要预测牲畜、干旱、生命和人民的疾病。

  随着非洲大陆的白人统治,基督教信仰也成为统治力量和优越的神学。虽然国家从他们的压迫者那里获得了自由,但基督教仍然是非洲宗教信仰的中心,任何传统的灵性都存在于周围。

3.3 津巴布韦文化中“龙”的形象及内涵

  中国龙是虚构的,真实不存在的,而津巴布韦的“龙”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蛇”!当地人称之为“大蟒”。大蟒是一种非洲特别大的蛇类。它生活在非洲草原和及草原附近的地区,偶尔也会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森林边缘发现它们的踪迹。它的体型庞大,可以长到二十到三十英尺长,体重能达到两百五十磅。

Zimparks rangers reportedly captured a large African rock python
at the National Oil company Mabvuku deport.

  津巴布韦的“龙”是唯一被选为图腾的蛇,据说它能将人们的精神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女性。由于它的善良,它被认为是祖母,并且不能为了任何理由而被杀死或伤害。“龙”(大蟒)对于人们来说是意义是重要的,特别是它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帮助病人康复。它的脂肪被传统治疗师用来治疗所有的病人。杀死一条大蟒,甚至在家宅附近出现,那都意味着麻烦。……。

  津巴布韦人认为,当一条“龙”(大蛇)在某人前面穿过一条道路或小路时,那个人就必须停下来,闭上眼睛,让这片土地的保管人通过。这意味着祖先们在引导着旅行者,不会有任何伤害。绝对不应该试图伤害蟒蛇,因为它是应该被保护和敬畏的皇家蛇。如果皇家生物受到伤害,它们就会对罪犯或整个社区造成伤害。类似地,当一个人打算第二天或在不久的将来去旅行时,碰巧梦到“龙”(大蟒),那意味着旅程是安全的。这意味着土地的守护者将引导旅行者的旅程。

  ……。

  在津巴布韦,“龙”(大蛇)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动物,猎杀它是一种犯罪行为,例如,据《新闻日报》报道,在津巴布韦的一篇新闻报道中,有一篇报道称,一名男子在被发现拥有蟒蛇肉后,在津巴布韦的穆塔雷被判入狱九年。即使这样,在这个现代的津巴布韦人的生活中,人们仍然相信“龙蟒”可以帮人治愈疾病。五十八岁的 Archwell Maramba 说他想吃肉来“治愈我的脊椎”,然而,他被逮捕、定罪和判刑六天。Archwell 说“自从我第一次吃了大蟒后,我的背部问题就有了显著的改善。”

第 4 章 “龙”在中津两国中文化的认知差异

4.1 西方文化中“龙”的习语及传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具有趋同性又具有多元性。当中国人将龙看作神明,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时,与此相对的是,在西方文化中,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的并不相同。与此相对 的是龙是一种凶残不祥贪婪的负面形象。西方有“屠龙习俗”龙通常被看做是一种蛇,而蛇本身是邪恶势力的象征,《圣经》中蛇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它引诱夏娃偷吃禁果,挑拨亚当与上帝的关系,从而结束了在人伊甸园中的美好生活时代。因此龙是比一般意义上的蛇更加邪恶丑陋力量更强大罢了。……。

一、 龙的渊源

  在西方,龙的出现与诞生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演化过程的。从古埃及神话当中荷鲁斯与塞特的对抗,斯芬克斯的狮身人面像都是具有早起龙的雏形。但是,在出现的同时也暗含着它其摧毁性破坏性的一面。后来在古希腊神话中,龙常常以宝物的看守者或者是凶狠的猛兽的形象出现,如在赫拉克勒斯的盗取金苹果中,守护金苹果的就是一头巨大的龙,同时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当中,也提到过阿伽门农的装束上有三头巨大的龙形象,这也暗含着世人对于力量的渴求与对强大力量的畏惧。

  但在北欧神话中,通往死人之国的树根旁,潜伏着一条名叫尼格霍德的黑龙。它不断地啃噬着世界之树的树根,这在神话中意味着宇宙将会崩塌。当尼格霍德最终掏空了世界之树的树根时,诸神的黄昏也已经来临。战场上满是巨人和神明的尸体,而此时尼格霍德早已飞临天空去不断啃噬着那些余温尚存的尸体,这代表着绝望和毁灭。西方龙的不详含义也与此传说息息相关。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龙的反面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在《圣经启示录》中大天使米迦勒曾与一条龙作战,因为这条龙要吃掉刚出生的婴孩,“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宗教中将较早期的混沌蛇神与魔鬼撒旦相联系,使龙成为异端原罪邪恶的图腾,以至于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中龙的象征含义。龙是以毒蛇的形象为基础并加上了种种令人产生恐怖感厌恶感的动物形象特征的集合。

二、 龙文化的衍生

  人们将龙的多种文化释义诉诸于文艺作品当中,并借文艺作品表达出龙的贪婪邪恶凶残的形象特征,在《格林童话》著名篇章睡美人中,王子披荆斩棘救助公主的历程中,就包含着与黑龙决斗的场景,同时,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也包含着勇士勇斗恶龙的场景,这是基于一定的历史传说而衍生的。龙生活在城池旁的一个湖里,能喷出毒气。人们为了不受毒气伤害,大家只能每天用两只羊作为贡品来献祭龙。后来,羊用没了,村民们改为将人当做祭品,当轮到国王的亲生女儿做祭品时,恰巧圣乔治出现在这里。公主正要牺牲时,她告诉圣乔治要保护他自己,在那个生物到来之前离开。但是,他反而在自己身上画一个十字,随后骑马进入战斗,用他的枪一击,将恶龙打昏。然后,他向公主要来腰带,用腰带作为系绳,牵着已被驯服的龙进入城镇。然后,这位圣徒进行布道,承诺如果所有居民都皈依基督教,他就杀死这条恶龙。人们都同意了,于是这条驯服的龙被按时杀死了。这个故事宣传的是,基督教对龙、和龙王都代表着邪恶的异教信仰,而圣乔治代表传教士的正义。所以时至今日,大量欧美的影视作品中,仍充斥着屠龙与驯龙的桥段。从迪斯尼的动画《驯龙高手》到好莱坞电影《龙骑士》,热播剧《权利的游戏》中这种宗教观念文化含义一脉相承。

三、 龙的习语

  正如同在哈利波特中,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将眠龙勿扰作为学校校训,正是因为基于在西方谚语中有 here be dragons 的说法。这是因为在十八世纪,尤其在某些地图上。标记在一些偏远的,不被人们所熟知的,被认为有怪物生活的地方,来警告人们不要轻易过去。同时,还有一句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lizard than the tail of a dragon. 直译可以译为做蜥蜴的头要比做龙的尾巴要好,这与中国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习语中 A dragon of woman 往往被称作暴躁的女人,好比是中国的河东狮吼,like a dragon 可以直接译为暴躁的、凶猛的,这与西方中龙的暴躁易怒的形象特征具有极大的联系,所以人们在英语中表达中国龙的概念往往会直接说“the Chinese dragon.”去强调其地域含义,而并非直接说 dragon 以免引起歧义。甚至在宗教文化中可以将 the (old) dragon 直接理解为魔鬼撒旦。而在美国的俚语中有 chess the dragon 可理解为用吸管吸鸦片、腾云般的服用海洛因。

  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国王、权威和优雅。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中国人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展现了。然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翅膀、鳞片和长尾的动物,能够从它的口中喷出火,通常它是恐怖分子。大约在公元《贝奥武夫之歌》讲述了贝奥武夫和龙之间的故事。贝奥武夫和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最后杀死了龙。龙总是用来形容傲慢、不讨人喜欢的人。

4.2 津巴布韦本土文化中“龙”的习语传说

  津巴布韦“龙”是一种很特别的一条动物。它在津巴布韦社会上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蛇,我们祖先认为它跟其它的野生特性完全不一样然后他们来创造许多跟津巴布韦 “龙”有关系的习语。从这些习语能看出来津巴布韦的祖先很害怕这条“龙”。

  Mano mano emuroyi kunyepera kutya dzvinyu, akasungirira nyoka muchiuno;
  女巫的把戏就是在腰上缠着一条蛇,假装害怕蜥蜴。就是最坏的人,平常假装好人。

  Mwana wenyoka mwana wenyoka haana muduku; Mwana wenyoka inyoka;
  一条小蛇就是一种蛇。

  Nyoka kunyangwe iri duku sei, haingaurawi noruvado rworuoko;
  一条蛇无论多么小,都不能被人的手背杀死。

  Nyoka huru haizvirumi;
  一条大蛇不会咬自己。

  Pachuru pakambowanikwa nyoka hapagarotambwa;
  你不应该习惯在你曾经见过蛇的蚁丘上玩。

  Rega kurova nyoka ukasiya rumhinda;
  杀死蛇不要留下它的尾巴。

  Mucheche wenyoka anotizwa neane makona;
  即使是一条小蛇,也会让一个魔术师飞快地跑走了。

  Uturu hwenyoka hwuri mumuromo mayo;
  蛇毒是在它的嘴里发现的。

  Pfini yenyoka, kungoruma icho isingadyi;
  蛇的恶意是咬它不吃的东西。

  (Rega) Kuyera nyoka negavi iyo iripo;
  (不要尝试)当蛇在那里的时候用绳子测量它的长度。

  在津巴布韦“龙”的习语算不多但是意思都是否定的,看起来从上面的习语所有的人需要怕它或者注意它的存在否则他们就被它咬了。在津巴布韦文化许多人认为谁疼爱这个“龙”他肯定是做坏的事情如巫术还是魔法。还有在津巴布韦的背景中的传说坏人或者女巫会把“龙”(大蟒)变成了她们的宠物或者孩子然后一直在喂它,然后它会帮这些女巫农业和其他的干活。在养它的过程这个女巫该保密如果别人知道了她和那个大蟒就被酋长火死了。

4.3 中国文化中“龙”的习语及传说

  ……。

第 5 章 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5.1 “龙”在英语中的译法

  由于东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有差异,宗教信仰也有区别,导致西方和中国对龙的情感体验产生巨大差异。通过阐释分析龙在东西方译法差异产生的原因,重新审视了“dragon”和“loong”两种译法的含义及原因,更好地发扬龙的权势高贵尊荣成功与幸运的象征意义,发扬民族精神,为民族图腾正名。

  龙在英文中被译为 dragon,但是龙在中国不单单仅仅是一个图腾,它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如果译为 dragon 就忽视了东西文化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不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中国的龙既表现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取向,也表明中华人民长久以来的追求美好向往新生活的愿望。而这种翻译所蕴含含义的差异性是基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所以现阶段有诸多专家学者提出要将 dragon 改为 loong,认为 loong 更符合中华民族的基本释义。虽然英美国家和中国有不同的背景社会价值观但是在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相同的情感体验,会出现翻译的历时性共时性的感受,会出现翻译错位的现象。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以畜牧业为主,并且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发达。他们出于对于力量的渴求与畏惧,而龙往往是力量的象征,是生产中捣乱的代表。况且希腊的地理位置临海多山,因此航海活动较为频繁,雨水将为他们带来致命的威胁,比如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因此他们将龙视为会喷火的形象狰狞丑陋的异物。

sea serpent devouring a ship
(正在吞噬船只的海洋巨蛇)。
作者:Conrad Gessner,1558 年。

  而东方则是农耕文明,古人重视天文历法的编撰,时令雨水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龙是中华民族繁荣祥瑞的图腾符号象征 loong 更适合。

二、文化背景

  西方种的神话传说圣经故事等表明,龙有偷盗牲畜,进行战争杀伐等不良行迹,因此他们对龙是负面的印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龙的形象与龙的文化有误解。二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则是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教化人们仁者爱人,相对比较平和中庸,而龙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中有君权神授的意思,具有一定权威性。

三、宗教信仰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人们相信崇拜全能的上帝,痛恨魔鬼撒旦,而撒旦的形象是“蛇”,和龙有相似之处。中国从古代以来则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儒释道思想占主流,他们都喜欢一个平静的生活。

  将龙翻译为 dragon 表示中国是一个邪恶的民族,所以他们建议将龙翻译成 loong,既有 Long 长久的意思,英文单词 long 表示长,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龙长长的身体,同时 long 与中国象形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于 oo 像龙的眼睛。并且与龙的拼音谐音。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

  语言的魅力之处在于它不但可以反映一定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还容易让人对此产生联想。比如“望梅止渴”写人们想到梅子就会流出口水,因而止渴。看到“优秀”就会联想到精英人才好等词语,看到“邪恶”就会想到坏因而产生厌恶反感等思想倾向。同样文字的力量会给人们带来潜在的第一印象从而形成思维定势。比如 Coca-Cola 的翻译是可口可乐一直以来被认为世上翻译得最好的名字,既“可口”亦“可乐”,不但保持英文的音,还比英文更有意思。自然容易给人留下味道美味并给人精神上带来愉悦享受的感觉的印象。同样如果将龙翻译为 dragon,则容易使外国人想到凶悍和恶魔的形象。

  至于说外国人为什么将龙翻译成 dragon,首先是中国龙和外国的龙确实有相似的地方;其次是中国庞大的地域和人口让人想到庞大的力量,再次是中国的皇帝为“天子”“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君权至上,帝王具有绝对权威,有官员百姓的生杀大权,似乎是凶残而暴力的。

  中国日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为“龙”正英名,改变人们对它不好的印象,将 dragon 说成 Chinese dragon(中国龙)。让人家站在外国人的角度试想一下。比如某个国家的图腾是猪,他们对外宣称自己是“猪的传人”,恐怕我们听了早就会忍不住背后哈哈大笑起来了。猪在中国是好吃懒做愚蠢的形象代表,即使我们对这个国家印象还不错,但加上“某国猪”还是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总而言之,用音译法 loong 来代替 dragon,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段。

  ……。

  从给定的习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龙在津巴布韦文化背景中有否定的含义,也是跟西方文化习语相似,但是中国的习语完全不同,大多数中国带龙的习语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2 “龙”在津巴布韦本土语言中的译法

  根据津巴布韦的修纳语的圣经,龙被翻译成 Shato,这也意味着一条大蟒。例如在圣经里启示录第 12 章;“Ipapo chimwe chiratidzo chakaonekwa kudenga: shato huru tsvuku ine misoro minomwe nenyanga gumi nekorona nomwe mumisoro yayo....

  And there appeared another wonder in heaven; and behold a great red dragon, having seven heads and ten horns, and seven crowns upon his heads.....

  《圣经;启示录》指出:“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著七个冠冕。……。

结语

  跨文化是一个深刻的话题。笔者通过这篇论文——《论津巴布韦与中国文化背景中“龙”的形象及文化差异》发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虽然津巴布韦的文化不如中国文化那么精深,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津巴布韦“龙”和中国“龙”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的“龙”是不存在的,从传说而来。中国的“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特别尊重和热爱这个形象。直到现在中国人还尊重它,在哪里都能看到它,比如从电视上、过春节和过端午节时等等。然而,津巴布韦的“龙”是真实存在的,是一条非洲的大蟒。如今在津巴布韦,许多人都很害怕 “龙”,人们认为大家都应该躲避它。在古代的时候,很多津巴布韦人特别尊重 “龙”,并认为它代表了先祖。如果在路上碰到“龙”,没有人敢杀死它,杀了它气候就会干旱,没有雨水。津巴布韦的“龙”是一个部落的图腾,不是国家的象征,也不是所有津巴布韦人的图腾。

  自从基督教在津巴布韦诞生后,许多津巴布韦人丢掉了自己文化。他们慢慢地把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变成了自己的。所以现在津巴布韦人都更害怕本土的“龙”与西方的“龙”。西方国家的“龙”是一个鬼,不受欢迎,比津巴布韦本土的“龙”更恐怖。

绘画:The African dragon

  独立后的津巴布韦面临着如何拥有真实身份的问题,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津巴布韦的新文化。当文化被破坏、被改变和被重新定义时,人们就失去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一种压迫性的力量会将传统文化从人民中分离出来。

  本文发现,如果能了解中津两国“龙”的文化背景,就能增加对两国社会的了解。例如,图腾是一个宗教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和教育传播的重要工具。在津巴布韦,图腾通常是古代的法律和法规的基础。在津巴布韦社会,打猎、杀死或伤害动物或植物图腾是违反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而中国“龙”的图腾文化没有环境法律基础。“龙”图腾是国家的象征,在古代代表皇帝。

  时间越长,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祖先的感觉就越疏远。随着越来越多的津巴布韦人接受西方殖民者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没有质疑西方的教育和信仰,远离了传统的根源。西方的方式有效地融入到津巴布韦土著文化中,最终成为津巴布韦社会和文化规范,并在自由斗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在殖民者离开后仍然存在。然而,中国“龙”和津巴布韦“龙”是不同的,但并不能绝对地说中国龙完全是吉祥的代表,津巴布韦“龙”是邪恶的代表。只是在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中,中国“龙”与津巴布韦“龙”的象征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龙”作为瑞兽是优雅的象征,在西方“龙”则是魔鬼、邪恶的象征。现代津巴布韦的“龙”没有中国“龙”的社会地位高。中国文化中带“龙”的习语也比津巴布韦的多很多。

  尽管存在文化差异,津巴布韦与中国拥有友好的关系。如今许多中国人在津巴布韦开了很公司,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也已成立多年,很多津巴布韦人都很喜欢来中国留学。中津两国已经逐渐开始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风土人情。

书籍封面: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

  参考文献

  致谢

  【编后记】龙和 dragon 互译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很多中国人已经将两者完全对应起来了,很自然地把龙译为 dragon,把 dragon 译为龙,一谈到龙,就想起它的种种负面特征,全然不顾龙的主要内涵是正面的。本文作者虽然是津巴布韦人,但是学习了中文之后也用“龙”来称呼西方文化里的杜拉根兽(dragon),而且也用“龙”称呼他的祖国文化里的大蟒。但是他知道两者不是一回事,所以在“龙”字后面不厌其烦地注明“大蟒”、“大蛇”或“蟒蛇”。中国的龙和津巴布韦的蟒蛇本来毫无关系,但是因为基督教传教士把 dragon 译为“龙”和 shato(津巴布韦的蟒蛇),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关联:dragon = 龙 = dragon = shato = dragon = 龙。这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情。由此可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翻译做起。如果译龙为 loong,那么中国的 loong 仅仅因为具有蟒蛇的身体而在外形上和津巴布韦的 shato 有一点相似,也不会因为都被和西方的 dragon 混为一谈而发生联系。当然,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马同学这篇论文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了,要换课题了(笑)。(黄佶编辑配图,2022年10月7日)

相关报道:

“迷马”缘何席卷大学校园:体育与公益的“化学反应”
2016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

从关注到关爱,“迷马”拉近大学生与听障儿童的距离

  “我还能再跑一圈”,一位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把终点处的工作人员逗笑了。

  这是“迷马”挑战河北大学站第二场的场景,来自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的留学生挑战者 MANDIRINGANA JAMES(中文名:马俊贤)曾多次参加国际马拉松赛事,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我是为有困难的孩子来报名的,虽然这不是比赛,但我还是要跑得很快。”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三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朋友,在“迷马”跑道上留下了别样的异国风景。

---------------

相关链接: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